第39章 登高6





可是,真的有這樣一位詩人,他願意記一記黎民苦,蒼生淚。水鏡說,他和人民站在一起,是人民的詩人。




有人沒忍住悄悄紅了眼眶: “俺要讓孩子學詩,學詩聖的詩!”




“俺也要!”有人附和道, “俺要讓俺的孩子學寫詩,讓他好好記下俺們窮人家的苦,記下那些貪官汙吏的惡行!"




天寶年間的百姓抹了一把眼淚,眼中既有憤恨,又有難以置信。




大唐承平百年之久,他們才過了一段物阜民豐的日子,誰能想到十幾年後又會身陷兵戈,變成道旁枯骨。




新安、石壕、潼關諸地的百姓更是目眥欲裂,心裡恨毒了那發動叛亂的安祿山。有一些人更是




把玄宗肅宗一起怨上。




“平時要我們交稅,兵敗了要我們充軍,貧苦人的命就不是命了嗎?!”




"噓!你小點聲,不要命了?!"




“要命也是這十幾年好活了,我還不能罵兩句嗎?唉,要是我們在那太宗年就好了,太宗皇帝是好皇帝啊!"




“誰說不是呢?唉,要是陛下是太宗皇帝就好了。”




初唐。




杜家的門檻都要被踏破了,王命急宣,命杜審言入神都面聖,杜審言剛送得州郡長官出門,便看到自家門口堆了一堆東西,什麼雞啊肉啊麵餅瓜果,還有布匹老酒和各類農貨,五花八門幾乎塞了滿門。




杜審言小心地避開腳下物什,怔愣地問:“這是怎麼回事?”




外面的管家好不容易將一隻快被壓死的雞薅出來,擦了一把額上的汗,無奈道:“這都是附近的百姓看了小公子的詩送來的,我攔都攔不住。"




話是這麼說著,管家的眼神也是熱切得不得了。他雖在杜家做事,可也是個窮苦人出身,上面的三吏三別他也看了。自古詩家筆,少有寫黎民。




水鏡上說得沒錯,小公子是聖人啊!




杜審言聽罷管家的解釋,不由得怔在原地:“孫兒尚未出生……”




州郡長官是個精明人,看到這一切不由得對杜審言更重視幾分,他反應極快地笑道:“未出生有什麼關係,詩我們都看到了,這是百姓感念詩聖為他們作記呢!"




杜審言回過神來,擺擺手推辭: “大人言重,孫兒只是寫了幾首詩,當不得百姓如此愛重。”




州官笑得愈發親切和善:杜大人過謙了。杜大人不愧是名門之後,詩禮傳家,連孫輩都這般出色,怪不得陛下也這般重視。杜大人還是快快收拾一番,帶上家眷,本官派人送你們去神都面聖。"




杜審言不耐這些逢迎,只笑了笑,略略拱手道:“勞煩大人了。”




北宋。




蘇軾目露感慨:"杜工部以史筆寫詩,三吏、三別之中,既有百姓亂離,又有黎民深情,更驚心的,是大唐傾頹之實錄,君王之失,延及百姓,便是滅頂之災。"




蘇轍亦是點頭,念起杜甫的《憶昔》詩: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雖猶藏萬家




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一旦兵戈起,便是田園寥落干戈後,骨肉流離道路中。莫說時人難以接受,我等後人觀之,亦是嘆息不已。"




【杜甫用自己的詩筆,記下了詩筆不暇書寫的黎民之情,他的內心應該是煎熬的,眼看著盛世大唐一夕傾塌,自己讀聖賢書、食君王祿,卻無法為世道出一份力,他的才華,前半生蹭蹬在長安,後半生流落在各州縣。




世道傾頹,民有倒懸,壯志難酬。半生流離的他來到蛋地,於浣花溪畔結廬而居,他來到武侯祠,看著諸葛亮的遺蹟感懷不已,寫下了《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他遙想著諸葛亮的功業,渴望有名臣賢相匡扶社稷,而諸葛亮齎志以歿的悲劇結局,亦使他感懷不已。




自古及今,功業難成。】




三國。




劉備雙目含淚,握住諸葛亮的手,猶自顫聲: “軍師………”他的軍師,出師未捷身先死。天命,為何終究不在漢室啊!




諸葛亮眸中也充滿震動,不僅是為功敗垂成,更是為杜甫詩中的感念:"臣遇主公,共匡漢室,出師未捷,便是有負主公所託。蛋中百姓不嫌臣負主之人,猶為臣立祠,臣縱九死,鞠躬盡瘁,又有何不可?"




劉備目中哀意更甚: “軍師何以言此?備得軍師,方有立錐之地,軍師為我、為漢室謀議良多,如何能說是辜負?備在此立誓,信軍師如信我,我之骨肉,稱你為父,備與軍師,休慼與共。"“主公!”




諸葛亮長揖而拜,縱此時前途幽寐,但得主如此,夫復何求?許都。




曹操摸著下巴沉吟: “諸葛亮是有才之人。”




曹植看了自家父親一眼,毫不客氣道:“爹您別想了,人家不會來投奔您。”




曹操眼睛一瞪: “有你這麼跟你爹說話的嗎?就你話多,你爹我不知道嗎?諸葛亮都是蜀相了!"




曹植撇撇嘴,並不管自家老爹暴跳如雷,反正水鏡說了,他當不上世子,未來還被兄長、侄兒猜忌,那還這麼小心幹嘛?




破罐子破摔,直接擺爛。




【在成都的杜甫度過了生命




中較為安定的四年,然而好景不長,好友嚴武病逝,他失去依靠,只好買舟南下,落腳蔓州。夔州都督對杜甫也很照顧,所以他在夔州住了三年。那些年歲的杜甫,如何不像普經的孔子那般,惶惶如喪家之犬?




杜甫還有一首登臨詩,說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萬方多難、萬家憂樂,一齊到了心頭,所以蔓州登高,寫下“萬里悲秋”這樣“艱難苦恨”的詩句,就是極為自然的了。




瞭解這漫長的一段,我們再來將《望嶽》與《登高》做一個對比總結。】兩首詩分列兩邊,一短、一長,一張揚、一沉痛,就這樣衝擊著水鏡下的眾人。【老來登高仍賦詩,少年豪情終不再。這種不再的背後,是李唐王朝沉痛的家國動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