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泡茶加冰 作品

第121章 《祭侄文稿》




為今之計,先保證不早死,然後復漢室之基,再去爭後世之名。



不過隨即法正想起來一件事,道:



“軍師,歸成都前,龐軍師在漢中收了個弟子,名喚姜維。”



孔明的笑容凝滯下來:



“啊?叫什麼名字?”



【安史之亂中,本是回京述職的封常清被捲了進去,潼關被斬。



而被他鎮守的安西,則是留下了他的功績與英名。



在此長大的張議潮就是聽著封常清的傳說長大的,年輕時的張議潮經常手抄封常清的遺書,奉已故的封常清為師,並以學生自稱。



在潼關被斬之前,封常清冷靜的寫下了《封常清謝死表聞》。



在這封絕筆奏章中,封常清簡單回顧了平叛的戰役,不甩鍋,主動攬責,表示自己被殺是應該的。



即使“所將之兵,皆是烏合之徒”,即使“漁陽突騎之師,尚猶殺敵塞路”。



但封常清覺得,只要自己死的有價值就行,他希望自己之死能讓諸將引以為戒,從而能順利平叛。



並在遺書中做了最後一次勸諫:望陛下不輕此賊,無忘臣言。



身亡作尸諫之臣,魂死作聖朝之鬼,是封常清最後的感慨。



而後來的事情咱們就都知道了,封常清的擔憂成真,潼關長安接連陷落,不知玄宗在惶惶驚逃的時候有沒有後悔過斬封常清?



這封遺書被封常清的副官抄寫帶回安西,廣為人知。



七十年後張議潮一邊看著安西的危局,一邊手抄封常清的遺書,立志歸唐。



被張議潮手抄的《封常清謝死表聞》最終被其侄張淮深封於敦煌莫高窟。



又過了千年之後,十九世紀初莫高窟遭難,大批文物外流。



張議潮手抄《封常清謝死表聞》流入法國,如今藏於巴黎國立圖書館。



這封遺書也是如《祭侄文稿》一般,見證了安史之亂以及晚唐衰落。



同樣還見證了兩位忠臣的武烈平生,希望它有歸家的一天。】



“這玄宗定然一個字兒都沒看。”



張飛替這個名將不值得。



隨即便是感嘆:



“還好被這張議潮看到了。”



“這對師生,都是好漢子!”



“唯嘆惜封常清死的太過冤屈!”



光幕上展現的是張議潮手抄的版本,字跡清晰工整,讀起來也非常順暢。



劉備也嘆惜:



“誰說不是?如此名將,從容擔責,能識危難,臨終亦規勸。”



“這玄宗能將時局敗壞至此,實乃驚人。”



不過隨即就皺眉:



“一書見封常清之心與張議潮之志,如此至寶依舊流於異國,實乃憾事。”



張松趕忙安慰道:



“我等這後輩,登天亦可做得,或應其所言,至寶歸家之日,不遠矣。”



劉備認真道:



“若能如此,再好不過。”



另一邊孔明還在拉著法正詳細詢問:



那姜維怎麼就悄無聲息被接到漢中去了?



一時不察,竟被龐統捷足先登?



……



“尸諫之臣…聖朝之鬼…”



即使是魏徵,也被這封常清之心動容。



隨即他低聲道:



“此將待上實乃剖肝瀝膽。”



“唯望我唐,少一些如此枉死之忠烈。”



杜如晦則是另一個看法:



“這封常清,應稱得上後世那文山公所說的正氣之臣。”



“唐之尊立,唯賴此輩,武烈磅礴之心,凜冽萬古。”



兩人的看法有了微妙的差別,彼此對視了一眼。



房玄齡在一旁若有所思,私下裡更贊同杜如晦多一點。



畢竟這張議潮自出生起,安西就已經被吐蕃佔據。



不受唐澤,不見唐皇,但依然有歸唐之心,若說是忠君,似乎牽強了一點。



李世民則是沒想到,觀光幕所說,這兩個被他所記得的武將,竟還有這樣一層關係。



故而灑然笑道:



“如此看來,這張議潮確實稱得上盛唐一分氣象。”



“百年安穩之遺澤,至此方終。”



補上昨天的,今天的又踩線了故而修修改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