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 作品

第57章 諸葛傢什麼都略懂,當然也包括興修水利





陳群:“後來我深入查訪,才知道廣陵耕地雖多,產糧卻少,主要是因為灌溉不足,以及地有鹹鹵。




邗溝使廣陵有運河之利,卻也經常導致海潮經長江倒灌入運河、射陽澤。尤其大潮季節,澤水都微微鹹苦。”




諸葛瑾恍然:原來是鹽鹼地的問題。




他前世作為金牌教培講師,史地常識也是很豐富的。他知道,蘇北地區在古代一直不是魚米之鄉。




如今看來,歷史上不同階段的蘇北農業制約,其實是不同原因造成的:




宋朝之前,是因為廣陵潮,導致海水由長江倒灌運河,形成鹽鹼地。




而宋朝以後,雖然廣陵潮和倒灌沒了。可南宋時黃河改道、奪淮入海,形成洪澤湖,淮河水患嚴重。一直到建國後修了蘇北灌溉總渠才緩解。




可以說,鹽鹼地和水患,各自要為蘇北平原的貧窮,負責一千年。




諸葛瑾如今所處的時代,恰恰屬於前一千年。所以只要解決鹽鹼地,就能把蘇北平原變成魚米之鄉。




想到這點,他內心不由熱切起來。




當然,廣陵的鹽鹼地也分好幾種。




有的鹽鹼地就是靠海太近、地下水本身就很鹹,這樣的地是沒救的,還不如將來開發曬鹽工業。




能挽救的,只是海潮倒灌導致的那部分鹽鹼地。




陳群這幾天功課做的不錯,還實地考察了一些地方,並配合歷年賬目、土地籍冊。




按照他的估算,這兩類鹽鹼地的比例大約是五五開。




所以如果能解決海潮倒灌,就可以解決廣陵郡一半的鹽鹼地問題。




廣陵郡適合農耕的區域會因此大大增加,很多現有田地的單產也能提高,將來甚至可能容納數倍的農業人口。




……




陳群把這個預期收益,給諸葛瑾算清楚了,確實很誘人。




但陳群也只能做到這一步了。




他手頭有四萬人、一個冬天的時間。




但怎麼把這些勞動力利用起來,怎麼規劃、施工、解決這個問題,陳群束手無策。




他又不是水利專家。




諸葛瑾也不是水利專家,何況他才剛剛聽完彙報,現想腦子也沒這麼快。




琢磨了大約一盞茶的工夫,諸葛瑾才隨口說:




“有沒有考慮過,在邗溝與長江之間,修一道閘門呢?平時通航可以開閘,一旦漲大潮就關閉,鹹水就灌不進運河了。”




諸葛瑾前世雖然很少來揚州,但他在錢塘求學工作多年,那也是一座大運河起點的城市。




他去運河博物館參觀過好幾次,也知道那種能在不同水位河段之間通航的船閘,要到清朝才出現。




但如果只是一道隔離海潮的簡易閘門、不考慮水位差通航,那麼隋唐時期就有這種技術了。




確切地說,是隋煬帝重修大運河後,唐初貞觀、永徽年間就在揚州修了邗溝閘門,為的也是防海潮倒灌。這才導致唐宋時的揚州比漢朝的廣陵要富庶得多。




從漢到唐,這個技術跨度不算大。動動腦子設計一些巧思,是有可能克服的。




只是諸葛瑾現在還沒想到怎麼克服。




而陳群聞言當然是大吃一驚。




作為一個漢朝人,他當然沒聽說過有截留江河的閘門:




“先生是說……修一道閘門,放下時足以把整條運河截斷?可邗溝是北口連淮處水位高,南口連江處水位低。




落下閘門後,從淮河流入的水流不出去,蓄在運河內,南段河道和射陽澤的水位都會抬高的。




運河河沿倒是夠深,不至於溢出來。但射陽澤湖岸平坦,周邊低窪之地可能會被蓄水淹沒。而且將來只有每天固定幾個時辰、江河水位因潮汐差不多高時,才能開閘通航。”




陳群一口氣就想到了好幾個弊端。




射陽澤是邗溝運河中段的一個湖,類似於後世的洪澤湖。




邗溝之所以兩端有落差、但河道依然沒流乾,就是靠射陽澤的水來調蓄。




諸葛瑾聽陳群能提出這些新問題,也不得不讚嘆他功課做得細,這些都是好問題。




諸葛瑾也就見招拆招反問:“射陽澤周邊低窪泥濘之地,難道有百姓耕種麼?平時海潮倒灌,水位也會上漲的吧?這種地方,應該不會有良田。”




對此陳群倒是應聲而答:“這倒沒有,最多有些百姓偶爾種菱角、蓮藕,良田是沒有的,也無人在沼澤邊緣定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