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 作品

第68章 破柴桑(上架首日,感謝支持首訂)

 
不過看到城內那多處火起、夜間遙遙傳來的鼎沸救火聲,諸葛瑾就知道,自己收穫了意外之喜。

 
他覺得,是時候進攻了。

 
旁邊的諸葛亮,也深以為然,還分析道:“大哥所見甚是,雖然我軍還能繼續多圍困以打擊敵軍士氣,但城內敵軍估計也會這麼想。

 
而我軍已經小規模嘗試罵陣勸降了三天了,每天都是稍罵即回,並不戀戰,如此敵軍必然也會形成習慣。

 
覺得我們明晚再罵,無非也是故技重施,不會有額外的舉動。我們正好九假之中忽摻一真,殺敵人一個措手不及!”

 
諸葛瑾聞言,滿意地點點頭,對二弟的成長之迅速,非常滿意。

 
但他此刻既然還在扮演抽查老師的角色,他當然也不滿足於弟弟“結論答對了”就行,

 
他還想趁機深入考察更多,看看弟弟是不是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掌握得有多透徹。

 
於是他輕描淡寫地明知故問:“可是,敵軍既然對我們的持續打擊士氣之策並無反制手段,為何不能再多打擊幾天呢?

 
那樣說不定就不用強攻了,或者就算還要強攻,抵抗也會越來越微弱,那樣不好麼?”

 
諸葛亮淡然一笑,指著地圖說出了大哥的小心思:“當然也不能一味等下去,興霸雖然在圍城兩天後,就擊退了一次海昏來的敵人援軍,但敵軍吃過虧,遲早會換個方式再來的。

 
他們第一波援軍規模不夠,而且不知道我們水戰之利,才選擇了水路輕兵冒進。吃過虧後,第二波援軍如果還來,規模肯定會擴大數倍。也會穩紮穩打,走廬山陸路而來,不再圖快走彭蠡澤湖面。

 
算算日子,那日水路援軍被擊潰,兩日內可回到海昏縣,再有一日給敵人重新整頓兵馬、三日行軍,加起來最快六天,就能集結起大軍出擊,到時候我們可能要腹背受敵。而現在我們已經又花了三天了,不能再多冒險。

 
而城內敵人不知道這一點,那是因為我軍此前聲勢凌厲、擊潰其援軍時非常乾淨利落。隨後這幾天閒著,我又部署了增營增灶、讓船隊夜出晝歸等等把戲。

 
這些手段,可能會讓城內賊軍誤判我軍援軍源源不斷,覺得他們的援軍已經指望不上了。而海昏縣真有援軍來的話,那隊援軍是看不到我軍這些把戲的。”

 
諸葛亮有條有理,把敵我各軍的行動速度、調度潛力,都堂堂正正分析了進去,顯得他給出的嘗試強攻之日,並非隨便猜對了一個答案,而是深思熟慮的。

 
他剛才說到的增營增灶等手段,也是他這幾天隨軍觀摩甘寧軍紮營,一邊學習基礎知識,一邊嘗試用點古已有之的兵法小伎倆,來強調諸葛軍的規模勢大,進一步壓迫城內柴桑守軍的心理劣勢。

 
比如“讓戰船夜裡偷偷離開水寨,白天回來”,這就跟七年前董卓“夜裡讓西涼騎兵悄悄離開雒陽,白天再大張旗鼓開回來”異曲同工。

 
這些計策都不算特別高明,也不罕見,對於新手來說,卻能很好的鍛鍊、查漏補缺。

 
所以這幾天諸葛瑾也是任由他自行摸索、鍛鍊。只要不是太離譜、沒有明顯風險的,諸葛瑾都不阻止。

 
畢竟諸葛亮此前可是沒有過任何軍旅生涯,他只是看了兵法,加上自己理解、腦補、聽大哥說。

 
而漢朝之前的古人寫兵法,又是很大而化之、論道不論術的。

 
治軍、行軍、紮營、圍城,種種管理實踐、工程應用方面的小知識,只能讓帶兵將領慢慢在事上練。

 
誰讓竹簡用起來太麻煩呢,而此前的兵法,都是竹簡時代的人寫的。東漢發明紙張後的上百年裡,天下因為沒什麼戰亂,幾乎沒有誕生新的兵法著作。

 
那些古早的兵法,也就不可能跟紙張便宜、印刷術爛大街的宋、明人寫、那樣事無鉅細地水。

 
趁著現在敵人還不強,讓諸葛亮充分嘗試,低成本試錯也好。

 
……

 
諸葛瑾見弟弟終於把方方面面都捋清楚了,而不是碰巧蒙對的答案,他也就欣慰地答應了其所請,決定今晚再放一次諸葛燈,

 
然後趁著同一個時機,再最後罵陣勸降一次,

 
並且讓攻城部隊準備好攻城器械,隨時箭在弦上,引而不發。

 
一切都有條不紊地推進著,時間很快來到臘月二十五入夜。

 
新一波的折磨再次準時降臨,諸葛亮在陳到的圓盾罵陣手、弩手隊掩護下,又來到柴桑南門外,高聲勸降,罵陣手們也準確無誤地把他的話語往城內傳播。

 
喊話的內容,無需再全文贅述,因為大部分跟那天勸降彭澤縣的說辭是差不多的。

 
唯一額外加的新料,就是強調徵南將軍兵多將廣、援軍不斷湧來豫章,已經拿下除了柴桑、海昏、南昌以外的其他諸縣,笮融手上剩下那三個縣已是甕中之鱉。

 
另外,就是繼續散播笮融軍中僧官假借為佛之名私自斂財的醜行、被天譴的慘狀案例。不過這部分其實倒不用多說,因為諸葛亮放歸城內的信仰崩塌俘虜已經幫他們做了。

 
諸葛亮只是沒法驗收成果,不知道他們做得好不好,才只能有一搭沒一搭地老生常談。

 
而城內的笮圓也好,陳橫也好,面對這種折磨,內心都是無盡莫名的不安。

 
他們很不安,卻說不清自己的不安具體來自哪裡,只是覺得誰都有可能是敵人,誰都有可能猜忌自己、背後捅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