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 作品

第223章 全部拐到武昌

現在卻突然發現,人家不是商鞅之流,人家是既有實用,也能防止商鞅的反噬,在學術上同樣清高上乘,兩者得兼了。

司馬徽都開口了,其餘諸弟子自然也就心病盡去。

“先生,那不如都去江夏看看吧,也好跟孔明切磋一二,看看是否真如士元所言。”徐庶性情相對急躁,率先建議。

司馬徽沒有再說什麼,只是點了點頭,表示去看看也無妨。

於是眾人都決定去看看,只有向朗表示需要三五天時間,他需要正式拒絕一下劉表的徵辟,也算有始有終,以免落下偷跑之名,不夠光明磊落。

龐統想了想,也沒有阻止,就跟黃承彥商量,過幾天他先帶著司馬徽和司馬徽的另外四個弟子,先去武昌轉轉,帶他們參觀一下。

黃承彥老家就在荊州,此番回鄉肯定也想多住一陣子,可以等向朗那邊辦完手續,武昌那邊會再派船來,把人都接走。

龐統本人,也不可能立刻就走,他也要回去拜見一下叔父龐德公和堂兄龐山民呢。

……

跟司馬徽等人談論完學術後,龐統終於有時間把剛才沒來得及發完的土特產禮物,繼續分完。

青瓷茶葉和其他飾物,沒什麼可說的,大家都見識過了,剛才也都喝過了,眾人便直接收好。

唯獨徐庶尤其好劍,看到龐統贈送了大家每人兩把寶劍,不由嘖嘖稱奇,特地打開驗看了一下。

83中文網最新地址

這些劍都是蒲元用灌鋼新鍛的,還按諸葛瑾的指點改良了淬火工藝,論精良程度,至少也能跟曹操的倚天劍青釭劍相提並論了,以後再改良技術,只會越來越強。

但也因為淬火工藝的分化、細化,這次龐統拿來送禮的劍,也分成了兩類,一類是以柔韌見長的雙刃劍,淬火時不以表面硬度最大化為追求,甚至可以挽出劍花。

另一類,就是從單刃的斬馬劍演化而來,稍稍縮小尺寸,利於遊俠步戰,同時斬馬劍背側較厚,本就無法形變,蒲元在淬火時,也就不吝把劍刃一側充分按硬度最大化的思路淬火,至於背側,可以輕度淬火,保持低碳韌性,以免劍刃劈刺時太脆易於折斷。

說白了,歷史上後來唐朝的唐橫刀,就是從漢斬馬的基礎上,由於鋼材從炒鋼變成了灌鋼,發展而來的。再往後如果再搞上覆土燒刃、淬火深度漸變,導致單刃劍收縮率不同、往背側凹陷,那就接近倭刀了。

這一世漢朝就有了灌鋼法,所以漢斬馬和唐橫刀的界限已經漸漸模糊了,將來也不可能再出現倭刀,諸葛家指點蒲元慢慢改良,自己就可以把這些技術優勢都慢慢點出來。

徐庶只是稍微看了幾眼這一長一短、一單刃一雙刃的兩把劍,頓時就憑經驗鑑別出絕對是好劍。

他也顧不得禮數了,師傅和其他師兄弟還在跟黃公談論學問、說這幾年別來的見聞。徐庶已經目露懇求之色,希望龐統跟他出去聊聊,解說一下這些劍的鑄法,順便找東西試試劍。

龐統還不瞭解徐庶,見狀只是搖搖頭,但也沒有拒絕。

兩人來到院中,徐庶就很有經驗地找了一棵根部已經發黃的老竹,拔出那把單刃長劍,故意朝著最堅硬的發黃部分砍,只聽“唰”地一聲,小腿粗的竹根就直接斷開,而且還是砍在竹節上的。

“好劍!”徐庶立刻兩眼放光,拿出一塊麻布擦拭掉竹屑,仔細觀察劍刃,

“這也是伏波將軍在豫章所鑄的新劍麼?這幾年我在荊州,也偶有耳聞,說豫章、丹陽山越都紛紛歸化,傳說伏波將軍有種種仙術,擅能普惠萬民,看來所言不虛。”

龐統與有榮焉地得意:“這算什麼,等你們去了武昌,新奇之物還多著呢。兩年前我也如你這般大驚小怪。不過,徐兄的劍法倒是不錯,練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