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 作品

第287章 張公,孫策連你都瞞著,還給他賣什麼命

 張昭也是飽讀史書的,諸葛瑾提出的這兩個先例,他當然都知道。

 歷史上,勾踐打敗夫差後,最後夫差讓太宰嚭出使求和,太宰嚭說起“當年夫差也曾放過越王”,要勾踐對等留條活路。當時還是春秋末期,諸侯都還是要講信用的,不能趕盡殺絕,所謂“不絕人之嗣”。

 所以勾踐也給夫差留過活路,只是條件比當年夫差給他的又縮水了十倍。

 二十年前夫差給勾踐留了“五千戶”自治子民,而勾踐只給夫差“士百戶,隸四百戶”,也就是隻給他留五百戶子民,而且要流放甬東諸島舟山群島自治,不許回大陸。

 是夫差自己覺得這個條件太低了,不想帶著五百戶去舟山,選擇了自刎。

 近的那個例子是漢桓帝時,用宦官“五侯”撲滅跋扈的外戚大將軍梁冀。其實桓帝成功後也沒說對梁家斬盡殺絕,而是給梁冀開了個條件:“徙封比景侯”。

 也就是說依然給梁冀留了一個列侯的身份,只不過要流放到日南郡比景縣今越南峴港

 是梁冀自己覺得去那種鄉下生不如死,才服毒自盡了。

 這事兒甚至張昭這種四五十歲的人都不用看史料就知道,因為都是他們本人小時候發生的國家大事,當時很轟動。

 諸葛瑾這兩個例子看似是隨口舉的,其實另有深意,一個是歷史上吳地前代的割據諸侯,一個是本朝權力鬥爭失敗者的下場,勝利者還都留了一線生機。

 再往後更近的例子當然也有,但都更血腥,諸葛瑾不想舉,不利於勸說。

 張昭聽了之後,果然有點動容,表示回去後會勸說孫策的。但他今天來的主要使命,還是希望諸葛瑾能拍板答應:

 “我主曾言,無論伏波將軍有何建議,且請先接納部分百姓出降,以示誠意、信義,如此方能談其他。若信譽不立,空談又有何益?

 若是伏波將軍擔心一下子出城百姓太多,貴軍也軍糧不足,不便安置,可先出降一兩萬人,此後每隔數日,陸續放出,如此磨合數次,便可建立雙方互信,屆時再談其餘,才不至於互相猜忌。”

 話說到這個份上,諸葛瑾也不會跟張昭扯皮,他一再試探,並且觀察張昭神色,基本上已經確定,張昭自己估計都不知道更多內情。

 於是他就答應了張昭所請,允許明天孫策先試探放出兩萬人的秣陵百姓。此後每兩三日一批,再談後續。

 張昭便千恩萬謝走了。

 張昭一走,諸葛瑾也立刻吩咐身邊從人:“速去廣陵請陳長文來此,準備安置被驅趕出城的百姓,調撥糧草,準備冬季以工代賑,防止混亂。”

 隨從立刻領命而去,這就去廣陵請陳群來處理這些安置工作。

 陳群跟著諸葛兄弟修運河、搞圩田、弄冬季農閒時的以工代賑,已經有三年多經驗了,算是劉備陣營內搞這類內政種田事務最熟手的人。

 現在廣陵那邊一切整治、水利都走上了正軌,而江南又即將平定,把陳群調來吳會搞未來幾年的種田基建,應該是很適合的。

 關羽並沒有插話干擾諸葛瑾的部署,而是等諸葛瑾忙完這些指令分派後,才虛心追問:“方才那張昭所言,可能看出破綻?孫策到底有沒有別的陰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