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 作品

第366章 以戰立威,言出必踐

說得難聽一點兒,他就是怕受‘再降之辱",這也是人之常情,只能怪他沒見識,不知我軍上下何等眾志成城,天下人心何等向漢。”

劉備聽到這兒,臉色稍稍有點不快,但也是理解地點了點頭。

他知道,如今天下諸侯,還是覺得北強南弱,覺得一個諸侯,能夠在南方偏遠諸侯中間廝殺成老大,絕對碾壓其他南方諸侯,也不能等同於他就有實力抗衡中原了。

必須打一場堂堂正正的主動進攻北方中原諸侯的戰役,還要確保打贏,這才能讓這些牆頭草勢力真正打入一針強心劑。

如此看來,諸葛瑾和諸葛亮兄弟為他安排的“趁著曹操再次進攻袁尚時,對曹操的淮西和徐州彭城發起攻勢”,倒是有了更重大的意義了。

這不僅僅是為了奪取兩三個郡的地盤,更是為了展示肌肉,以壯軍威,讓天下的搖擺者多一份忌憚。

讓他們以後決定外交態度的時候多想一想別的可能性,是為了爭取更好的外部形勢,將來拉攏和團結更多人。

換言之,這不僅僅對袁譚有吸引和威懾的作用,對劉表、劉璋也是一樣有潛移默化的效果的。

只是這種外交態度上的轉變和貢獻,很難具體量化出來。但不管怎麼說,這事兒絕對是有價值有意義的,不是白忙活。

至於諸葛亮說袁譚是擔心“再降之辱”,這幾個字倒是總結得非常精妙,也是諸葛瑾信裡不曾寫的,確屬諸葛亮原創。

說來也是諷刺,原本歷史上“再降之辱”這個詞,還是蜀漢末期、著名投降派譙周等人發明的,那群人在勸劉禪向鄧艾投降時,說“等為小稱臣,孰與為大?再辱之恥,何與一辱?”

翻譯過來就是“吳遲早是要被魏滅的,現在先投吳也是投降稱臣受辱,將來吳被魏滅再投一次,那就是二次受辱,不如直接一步到魏”。

如今也是機緣巧合,袁譚內心的擔憂,跟歷史上劉禪最後的擔憂,性質是類似的。他就是擔心劉備打不過曹操,自己就要吃兩遍苦受兩遍辱。

所以,一切的癥結,還是要劉叔自己夠硬,侄兒們才會紛紛來投。

諸葛亮看主公已經充分理解了這裡面的矛盾,才繼續往下解說袁譚的第三個條件。

“袁譚這第三點,也算符合孝道,也是為了爭一口氣。我總結下來,主要是他為了體面,要死撐兩個時間點:

首先,他要先看到袁尚被曹操滅了,看到袁尚走在前頭,他要讓自己代表‘袁家最後的旗幟"。

其次,那就是等袁紹三年喪期滿——袁紹是去年二月底還是三月初沒的,按照三年之期實算二十七個月,那就是要到明年五六月間,才算期滿了。

依我看來,如果曹操全力進攻袁尚,袁尚之滅,應該多半能在這個時間之前完成,這一點,我們肯定是能等的。所以袁譚堅持的這兩個時間點,應該還是袁紹的三年喪期更晚到期一些,這第二個時間點,就看主公的定奪了。”

劉備對此倒是沒有斤斤計較,一揮手道:“答應他就是了,我輩做長輩的,豈能跟侄兒斤斤計較?自然要拿出長輩的態度。

袁本初也算一時雄傑,我待他以兄禮,也沒什麼,讓他的兒子堅守袁家門楣到他喪期結束,也是該的。

這樣好了,咱分兩步走:第一步,我們先幫他解圍,也先擊敗一次曹操,讓他看看我們的實力。然後,等曹操滅袁尚、騰出手來再要進攻袁譚時,袁譚就該立刻把軍權交給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