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匹夫 作品

第433章 辦法多得是,不要大驚小怪

 劉備充分認識到了諸葛瑾此行北上的不易,也因此給了諸葛瑾絕對充分的授權。

 隨著一行人抵達壽春,劉備和諸葛亮最後叮囑了幾句珍重,也就跟諸葛瑾等人就此作別。

 諸葛瑾和趙雲、糜竺繼續北上,不出數日,就抵達了琅琊。

 魯肅早就得到了消息,提前到莒縣迎接,迎著諸葛瑾一路回諸縣安頓。

 眾人相見,難免又是一番敘舊。

 琅琊郡的郡治原本是在開陽縣的,不過如今既然輪到諸葛瑾坐鎮此地,把治所臨時遷到諸縣也無可厚非,這兒畢竟是他的封地所在。

 諸縣位於琅琊郡的東北角,原本相對偏僻些。但現在諸葛瑾要溝通協調袁譚那邊的事務,還要兼顧北方轄區,挪到琅琊的最北邊就剛剛好,消息的傳遞和響應也快捷些。

 “兄此番北來,不知能在諸縣盤桓多久?可急著北上幽冀麼?”魯肅在接風宴上,很是殷勤,首先就問到諸葛瑾的行程計劃。

 諸葛瑾隨口應承:“我自會在此稍駐,過了夏收再北上。子龍和子仲辛苦些,要儘快趕去,先接收幽州各地,把交接工作梳理清楚。等諸事略定,我再去看看,現在一團亂麻,也無我用武之地。”

 糜竺等人一路上,也預感到諸葛瑾可能要在琅琊駐留,第一階段的民政籌措,只能是靠他自己了,內心也有些忐忑。

 分別在即,糜竺便誠懇向諸葛瑾求教:“此去幽州,籌糧困難,不知使君可有教我?使君兄弟於勸農一道,皆有超世之才。不知幽冀之地,有沒有合適的勸農新法,如淮南的稻麥輪作、江南的林邑早稻那般、讓田畝增產?”

 諸葛瑾不由笑了,輕輕拍了拍糜竺的肩膀:“子仲也太看得起我了,水稻插秧以錯開生長期、實現稻麥輪作,或是引入林邑稻,那都是神農之功。普天之下,再一再二不再三,神農之功豈是能常有的?

 幽冀苦寒之地,實在沒有新糧優種之法可用了,只能是在現有的物種條件下,加強勸農、管理、貿易。子仲心態一定要放平吶,可不要期待那些不存在的東西。”

 諸葛瑾很清楚,這個時代,北海道的耐寒稻幾年之內都發現不了,所以東北想種水稻是不現實的。

 就算將來能發現北海道的耐寒稻,那也是在遼河平原種的,不是在關內種的。你得先打下如今還在公孫度手上的遼東郡,才用得上北海道耐寒稻,而且還得一代代改良品種,那就太遙遠了。

 後世關內種稻倒也有,比如天津的小站稻,但那也是後世民初北洋軍閥徐樹錚時期慢慢培養的品種,同樣要反覆篩選育種。能不能搞定都不知道,就算搞得定,也遠水不解近渴。搞出來後,也就未來讓周瑜在海河和漳水入海口附近種種。

 諸葛瑾很清楚,解決幽州的自給自足問題,不能指望新作物,只能靠管理和統籌、貿易,從其他方面優化生產。

 糜竺聽諸葛瑾否定得如此不容置疑,情緒也稍稍低落了些,他嘆了口氣,隨口問一旁的趙雲:“子龍曾久在幽冀,可知幽州當地除了種冬麥之外,還以何種農作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