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章魚 作品

第五百五十五章 手法復位





金永浩又躺了一會兒,等症狀緩解之後和許純良一起去了他的辦公室。





許純良也不是樂於助人,只是他想在開肛腸醫院之前,測試一下過去搜集的秘方,金永浩無疑是一個合適的對象。





二白穴是治療痔瘡的主穴之一,在金永浩嵌頓急症期對二白穴進行了按摩,幫助他將痔核順利復位。





痔瘡是臨床上一種最常見的菊部疾病。在中華傳統醫學中也有大量的文獻記載。





早在夏商時期,痔在甲骨文中,就有記載。兩千多年前的《黃帝內經》最早闡述了痔瘡的主要成因。如《素問生氣通天論篇》中說: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





秦漢時期,在《五十二病方》中,將痔分為四類,首先描述了痔瘡的症狀和痔瘡的結紮術。《神農本草經》中,有五痔病名,首載治痔瘡藥物21種,晉代《針灸甲乙經》系統闡述了針灸治療痔瘡的療法。





隋唐時期,對痔瘡的認識更加深入,《諸病源侯論》中,詳載了五痔(牡痔、牝痔、脈痔、血痔、腸痔)的病名和證候,並增加了氣痔、酒痔。





《備急幹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又在七痔的基礎上,增加了燥溼痔、外痔,分為九痔,並詳細介紹了其治療方法。《外合秘要》除將痔分為九種外,又將痔分為內痔和外痔,比西方醫學論述內外痔早一千多年。





針灸治療痔瘡,首選次髎穴下針,與上髎穴相對為次也。髎,孔隙也。該穴屬於足太陽膀胱經,意指膀胱經的地部經水由此從體表流入體內。本穴物質為膀胱經上部經脈下行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後,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從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





在髂後上棘與後正中線之間,適對第二骶後孔,以毫針直刺1-1.5寸,施針的目的是減輕膀胱經上部經脈下行地部水液的壓力,與西醫病理不謀而合。





再選承山穴:承山穴位於人體的小腿後面正中,委中穴和崑崙穴之間,當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時,腓腸肌肌腹下出現的尖角凹陷處即是。為腿部轉筋,菊部疾患的常用效穴,古時候就配大腸俞穴治痔疾。





隨膀胱經經水下行的脾土微粒在此固化。氣血物質為地部脾土及天部上行的風氣。





風氣循膀胱經上行,脾土則屯固於穴周。此穴起到運化水溼,固化脾土的作用,西醫中針對痔瘡的注射硬化劑治療,還需藉助藥物,道理和針灸承山穴相同。





同樣是硬化,中醫無需藉助外力,而是利用自身脾土物質來固化痔核,比西方醫學高明瞭何止一籌。





(本章完)





手機用戶請瀏覽wap..org閱讀,掌上閱讀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