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8.第228章 百聖之鄉

“孫午安。”

當著很多人的面,你們堂而皇之的聊了起來

“孫兄是暘州本地人?”

“是。”

“暘州的先生們教的孝道應該不是你早上說的那樣吧?”

你沉默著沒有說話

“我這裡也有一個故事,孫兄要聽嗎?”

“且講。”

“大虞的東面,有一個非常特殊的州,叫做齊州,這裡被稱作百聖之鄉。”

“百聖可能誇張了,但文廟八聖中,還真有五個是從這裡走出去的。”

“一個文道之聖,可延文道百年氣運。”

“聖人在世之時,天下的文人能很輕易的養出浩然氣,官道的時運也比武夫要強很多。”

“很多人把文道的興衰都寄望在齊州,包括古往今來的王朝之主。”

“他們有時是樂意看到文盛武衰的,因為文道走到終途也就是九重殿,武道還沒人能走到終途,多是半程就起了野心。”

“野心一起,那就是燎原之火,掌控天下的朝廷也未必能澆滅。”

“文廟第二聖定下了儒這個字,儒是父子君臣有序,生來就要為坐在皇位上的那個人服務。”

“文道、儒道的發展,離不開官道、王道。”

“所以,早在大虞之前,齊州就是一個國中之國了,他們可以頒佈自己的政令,任命自己的宰相。”

“而每個王朝基本也不擔心齊州威脅到自己的統治,因為文廟就在齊州,所有的人進入齊州之後都會被文氣壓制,成為一個普通人。”

“齊州不可能養出自己的軍隊,而從齊州走出的人一般也沒什麼威脅。”

“到了今朝,大虞對齊州的要求只有兩個,一是賦稅,二是人才。”

“他們必須要培養出一定數量的文人,送到大虞參加科舉。”

“人才輸送越多,賦稅收的越少,如果殿試中五成的學子全部出自齊州,則免去一年的賦稅。”

“幾百年來,為了達到這個五成的比例,齊州幾乎是家家從文,人人學字。”

“最開始的時候,他們確實接近了這個比例,因為齊州的學子幾乎都是聞雞而起,見月不眠,什麼書都能倒背如流,而且對聖人言的領悟也比別人要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