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萬盛世 作品

631徐階的建議

  如塗巡撫所奏準允許民間商人遠販東、西二洋就應加以限制,禁止與倭人交易。

  對沿海所有對外貿易的商船,必須到月港辦理手續,並在此裝貨出港、入港驗貨。

  所有的船隻必須申請“船由”或“商引”等憑證才能出海,出海的時間有嚴格的限制,如果超過時間沒有歸國,就按照“通倭”之罪處理。

  嚴禁攜帶硝黃、銅、鐵等物品出海.”

  張居正一開口,就被他和徐階商議,覺得應該進行限制的條款都一一說出。

  此時的硝黃、銅等物資,在大明朝都是極度缺乏的,硝黃可煉製火藥,屬於戰略物資,而銅則是製造武器和銅錢的材料,大明朝一直備受銅礦不足的困擾。

  至於鐵,雖然產量巨大,可也屬於管制類的戰略物資。

  大明朝從一開始,就對這些戰略物資有清醒的認識,知道國內供應不足的前提下,應該禁止販運出去。

  只不過,終究朝廷百官的視線欠缺,他們不知道在大明朝儲量不足的這類資源,在外洋卻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完全可以用大明朝精美的手工藝品大批量換回這些緊俏的原材料。

  而對於私底下從事對外貿易的海商們自然知道,可這些消息都被他們視為發家致富的竅門,捂得極嚴,根本就不會洩露半分。

  朝廷中知道這些事兒的人,也都是自身家族從事海貿的人,當然也不會傻到把消息傳播出來。

  而那些收錢辦事的官員,也就被他們矇在鼓裡。

  在後世,很多人都只把眼睛盯在據傳“隆慶開關”為中國帶回多少億兩白銀上,而很少有人考慮讓大明朝利用海貿大肆從海外販回緊俏物資,解決國內發展中遇到的資源不足問題。

  這不是幾船,幾十船,只有當中華之人真正意識到海外有無窮無盡資源的時候,海權意識才有機會抬頭,讓他們產生打出去搶資源的想法。

  魏廣德來到大明朝,看了不少書籍,對於盛世有自己的看法。

  所謂吏治清明,那是在開玩笑,歷朝歷代多少英明君王都無法解決的事兒,就算是到了後世,制度不斷完善也是杜絕不了。

  對於百姓來說,王朝盛世和官員怎麼樣其實沒有關係,他們只會算計自己口袋裡的錢。

  只要百姓富足,不會吃不飽飯,對他們來說就是盛世。

  而對王朝來講,百姓安居樂業還不足以撐起“盛世”之名,你還要有足夠的對外影響力。

  大明朝本就是東方宗主國,所有外藩只能是藩屬,所以對外還要有更強的聲音,大明皇帝的意志,大明朝廷的政策能夠影響周邊,所有和大明有關係的藩國。

  只有對內和對外都達到這樣的程度,才可以稱之為“盛世”。

  而在魏廣德看來,既然土地兼併不可避免,那就讓無地農民進城吧。

  進工場,進手工作坊,推動大明城市化建設。

  讓他們不再繼續從土地裡面刨食,而是用雙手去打工,用勞動解決生計問題。

  大明朝有當世最優良的手工製品,不怕不能壟斷全球貿易。

  均田地,那是開國皇帝乾的事兒。

  用武力搶奪上一個王朝遺留下來的資源收攏人心,以便自己能坐穩江山。

  隆慶只是個守成皇帝,他不需要搞一次所謂的變革來穩定自己的帝位。

  因為一旦再次對土地所有權進行變革,確實可以給王朝延壽,但是卻會觸動所有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其中也包括他魏廣德的利益。

  他家已經不再是大明朝崩山百戶所的百戶,而是在江西擁有廣袤良田的大地主。

  張居正還跪在前面不斷講述他和徐階商量過後的決定,龍椅上的隆慶皇帝已經坐直身子,瞪大眼睛盯著他,心裡也是翻江倒海。

  魏廣德研究了幾年的東西,這麼短的時間裡就被徐階搞了個明白。

  是的,徐階提出的這些東西,幾乎涵蓋了魏廣德能想到的全部,甚至很多魏廣德沒有想到的他都想到了。

  比如禁止和倭國通商,魏廣德一直就沒提出來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