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聞上古 作品

第66章 敗壞鹽政之人!

鹽鐵都是百姓必不可少的生活物資,因此存在極大的暴利。

尋常百姓什麼都可以缺,但鹽是活命的東西,怎麼能缺得了?

這“開中法”其實就是一種打包形式的捆綁銷售,利用商賈逐利之心,放出食鹽專賣權,從而通過商人的銷售渠道和運輸渠道來完成糧食的配給,以此解決九邊重鎮糧食短缺的問題。

但也正是這鹽引存在暴利,因此朝廷實施開中法後,許多權貴看到有利可圖,便開始想方設法奏討鹽引,倒賣給商人,換取利益,或公然走私,在正鹽中夾帶私鹽,牟取暴利。

隨著正統以後官僚腐敗,官商勾結不斷加劇,成化年間,鹽政已經敗壞,成化皇帝本人也推波助瀾,開始將鹽引賜給宦官、親王及權幸家人,比如他曾一次性給那萬貴妃弟弟萬通的家人徐達三萬鹽引。

三萬鹽引,什麼概念呢?

一張鹽引,可以領取食鹽兩百斤,按照均價一斤五文錢,就是一兩銀子,刨除運輸成本這些,就可以最少保底獲利白銀六錢。

成本不提,一張鹽引價值約是一兩銀子,而千張鹽引就可以獲得白銀千兩!

更不用說萬張鹽引了,萬兩白銀的利潤使得票據的價格水漲船高,甚至出現了鹽引售賣的生意出現。

簡單來說,一張鹽引約等於一兩銀子。

而上次小皇帝討要一萬兩千鹽引,差不多就是一萬二千兩雪花白銀,當然存在一定的市場波動,但不會少於一萬兩銀子!

你這麼一開口,就問人家要一萬兩,確實稍顯過分。

但是問題在於,他朱厚照可是大明皇帝啊!

皇帝開口要一萬兩銀子,過分嗎?

確實不過分,而且還很合理。

因為打著織造的名義,向戶部索要鹽引,這是他爹弘治皇帝的拿手好戲。

這位大明王朝的中興之主,於弘治九年要了二萬八千鹽引用於織造,這是大明朝第一次將鹽引用於皇帝的龍衣織造,也開了一個壞頭。

此後弘治十年,弘治十二年,孝宗都分別批准兩萬鹽引用於織造,到了弘治十四年,二萬鹽引都不夠用了,又令戶部增加了三萬兩淮鹽價銀。

說白了,那葉淇之所以能夠變法敗壞鹽政,大明王朝這位“中興之主”,可是在裡面出了大力氣,推波助瀾有他,敗壞鹽政也有他,刀都刨不掉的那種!

敗壞鹽政之人,葉淇只是其中之一,還有一個弘治皇帝!

要知道,這葉淇之所以變法,就是因為他聽從了一個同鄉的話,一些鹽商的建言。

最後,葉淇推動鹽政變法,弘治皇帝推波助瀾,納銀於兩淮之後,徽商地近兩淮,才能“得易辦之利”,大量徽商湧入兩淮、兩浙鹽區,在鹽商中逐漸佔據了優勢地位,如歙縣鹽商黃五保、黃豹等人就是在葉淇變法後進入兩淮從事鹽業並因此發家致富。

說白了,大明鹽政敗壞,就是始於此處。

小皇帝也有理由憤怒,他的父親孝宗在位時,每年用於織造的鹽引就有兩萬引,他才討要一萬兩千引,內閣憑什麼不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