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聞上古 作品

第115章 新任大司馬!割裂文臣縉紳!

 第115章 新任大司馬!割裂文臣縉紳!

 大殿裡面,吵成了一鍋粥。

 內閣首輔劉健率先舉薦了一人,現任大同巡撫劉宇。

 這劉宇乃是河南鈞州人,成化八年的進士,起家知縣,後授御史,歷任山東按察使,直至如今的右都御史專職大同巡撫。

 弘治年間,馬文升就曾推舉過劉宇總制宣、大,奈何卻被劉大夏所阻。

 當時劉大夏因為王儼一事,已經與天官馬文升結下了仇怨,所以屢屢在朝中數劉宇過失,致使劉宇被弘治皇帝所不喜,連帶著馬文升也因此受到牽連,弘治皇帝對他不再如以往那般信任。

 比較有意思的是,劉宇是河南均州人士,而內閣首輔劉健則是河南洛陽人士。

 在小皇帝明確提出了“鄉黨”這個概念後,劉健還能舉賢不避諱,公然舉薦劉宇出任兵部尚書一職,他這般舉動就很是耐人尋味了。

 緊接著都御史屠勳舉薦了一人,兵部左侍郎熊繡。

 熊繡,湖廣寧遠衛人,成化二年進士,成化七年擢貴州道監察御史,在朝正直敢言,有器識,後歷任鳳翔府知府、山東右布政使、右副都御史、延綏巡撫、兵部左侍郎。

 比較有意思的是,兵部大司馬劉大夏對自己這位同鄉兼副手異常看重,凡邊情重務,必與熊繡商確而後行。

 看起來好像沒什麼,實則劉大夏這無疑是在變相給熊繡機會,培養他執掌兵部決斷政事的能力。

 再說得直白一點,熊繡就是劉大夏的衣缽傳人,他們這湖廣鄉黨提前決定好的下一任兵部尚書!

 這也是為何當年天官馬文升舉薦熊繡出任兩廣總督時,遭到李東陽、劉大夏等人激烈反對,甚至還被熊繡怨恨的真正原因!

 兩廣總督的確位高權重,是不折不扣的封疆大吏!

 但是與兵部大司馬相比起來,兩廣總督就沒有什麼吸引力了,傻子都應該知道該怎麼選擇!

 然而,就在剛剛,小皇帝已經明確表露出了對李東陽和劉大夏這二人的厭惡,甚至直接逼迫劉大夏主動開口請辭,還順水推舟地將其趕走了朝堂!

 在這種節骨眼上,你屠勳這位都察院的總憲大人,竟然還敢舉薦熊繡接替劉大夏,繼任兵部尚書一職!

 屠勳啊屠勳,你這是真的不怕死啊!

 朱厚照眼神冷冽地掃了屠勳一眼,絲毫不掩飾自己心中的殺意!

 繼劉宇、熊繡之後,天官馬文升舉薦了第三個人選,兵部右侍郎許進!

 許進其人如何,湯昊和小皇帝自然是瞭解的,先前也已經做好了準備,許進也是他們預定的新任兵部尚書人選。

 畢竟這許進是個幹吏,而且曾經出巡九邊整飭邊務,還親自率軍收復哈密,真正帶過兵打過仗的,比之那些不知軍民疾苦、只知誇誇其談的文臣縉紳不知好出凡幾!

 是以,許進確實是一個不錯的人選。

 可惜湯侯爺見三方勢力下場,大家還都爭得這麼開心,他也很想試上一試,看看能不能自己做這個兵部尚書!

 縱觀歷朝歷代,比較有意思的是,兵部尚書毫無例外都是清一色的文官。

 哪怕洪武朝、永樂朝這種重武抑文的時代,兵部尚書也都是文臣縉紳,而不是武將勳貴。

 隋唐時期的兵部尚書為正三品,可以算作高級官員,這一時期的兵部尚書相當於國防部部長;唐末五代以來,兵部尚書的職權被“樞密使”分走了大部分權力,直到元代,軍事機構的重心都在樞密院,兵部形同虛設。

 北宋前期的兵部尚書空有官員的級別待遇,沒有實際的權力,直到宋神宗時期進行了官制改革,三省制恢復,兵部的職權得到部分的恢復,但實權與唐代比起來依然相差甚遠。

 元代就更別提了,兵部尚書的職權更低,只負責軍事交通事務的設計管理和規劃等事務,這個時期的兵尚書只是名義上的國防部部長,也僅僅只是掛了名而已。

 直到大明,太祖朱元璋廢中書丞相制權分六部,兵部尚書地位得到大大提升,為正二品,隨即土木之禍後,兵部攫取五府權力,徹底變成了一個集統兵權與調兵權於一身的龐然大物。

 現如今的大明兵部,成為了全國最高軍事領導機關,制定軍事計劃,執掌武官武將的考核任用,組織邊軍衛軍的戰兵訓練,掌管軍籍軍戶與屯田事務,傳達皇帝軍令和依令調遣全國軍隊等等,誠可謂是“執掌天下戎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