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聞上古 作品

第123章 張太后設宴!小皇帝被噁心壞了!

 一場轟轟烈烈的變革拉開了帷幕。

 首先是兵部大量官員被都察院緝拿下獄,尤以湖廣籍官員為最。

 措手不及之下,大學士李東陽只能援引先例,懇請內閣首輔劉健出面,穩定朝堂政局,釋放那些被都察院緝拿的官員。

 李東陽援引的先例,恰恰正是范仲淹與富弼整頓吏治一口氣罷黜百餘名朝臣的例子,京城四路上百名官員被罷免,致仕朝野動盪人心惶惶,上下不安人人自危。

 而這,就是李東陽的理由。

 此刻他正滿臉希冀地看著內閣首輔劉健。

 “元輔大人,張總憲與許司馬如此行事,簡直就是貪功冒進,為求賢名不擇手段!”

 “他們二人倒是落了個剛正不阿的賢名,可是那些因為一些無關痛癢的小事而被罷黜的官員呢?失去了官身,他們以何為生計,下官甚至都能聽見這整個兵部衙署的哭嚎聲!”

 李東陽說得義正言辭,慷慨激昂。

 事實上,他早就吃定了這位元輔大人。

 同在內閣為官這麼多年,劉健什麼脾氣秉性,李東陽自然是瞭解的。

 這位元輔大人,就是個標準的循吏,一切都要以大局為重!

 那什麼是大局呢?

 自然是大明王朝的江山社稷啊!

 只有大明王朝存在,他們這些士紳縉紳才存在,能夠守護住眼前的既得利益,不會因為王朝被推倒重來而丟掉基本盤。

 所以,當以大局為重!

 劉健聽得面無表情,冷眼相待。

 李東陽絲毫沒有注意到他的臉色,依舊在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地勸首輔大人出手。

 終於,劉健有些不耐煩了,徑直合上了手中的奏疏,慢條斯理地開了口。

 “都察院改組初立,正是立功心切的時候!”

 “而這兵部也不是什麼善地,其中的蠅營狗苟與齷齪齟齬,你李東陽比老夫更加心知肚明!”

 “所以,這一次許司馬請動張總憲出手,專門針對這兵部衙署進行一場大清洗,老夫認為……並無過錯!”

 並無過錯!

 這四個字表明瞭劉健的態度!

 李東陽如遭雷擊,難以置信地看著劉健。

 “元輔大人三思啊!”

 “國朝維繫至今,皆是元輔之功,可經不起什麼折騰了啊元輔!”

 李東陽轉變了一下思路,試圖以此提醒劉健,繼續放任他們這樣下去,大明王朝會迎來一場劇變。

 只是這一次,劉健沒有選擇無視,也沒有選擇隱忍退讓,而是目光銳利地看向了李東陽。

 “你也知道,維繫國朝運轉不易,那你李東陽為何還要結黨營私?”

 “你李東陽真以為自己做的天衣無縫,真以為滿朝文武都是傻子,不知道你搞出那什麼“茶陵詩派”是何目的?”

 這是第一次,劉健直接攤牌,言辭激烈地教訓李東陽。

 李東陽似乎也沒有想到,劉健會說出這番話來,一時間竟是愣在了原地。

 說實話,劉健確實是一個循吏。

 這就導致他的立場從一開始,就陷入了尷尬境地。

 既希望於文臣縉紳把持朝政,皇帝天子垂拱而治,又下意識地要維護綱常禮法,維護小皇帝的權力。

 畢竟,遵守規矩,這是循吏的第一準則。

 可文臣縉紳把持朝政,這本身就違背了規矩,竊取了皇帝權柄!

 所以,他這個內閣首輔做得很累,尤其是就眼下朝堂局勢而言,劉健更是多次陷入了遲疑掙扎。

 藉助中山侯湯昊這條鷹犬,小皇帝正在大肆收回他的帝王權柄,文臣縉紳自然因此不可避免地遭到打壓,尤其是以李東陽、劉大夏等人為首的湖廣鄉黨損失慘重。

 站在文臣縉紳的立場上面,劉健此刻應當兔死狐悲,應當竭力反抗。

 但是站在一個循吏的立場來看,這不是朝堂重新迴歸到了正軌嗎?

 這兩個立場,代表著兩種截然相反的態度!

 劉健選擇遵從本心,遵從先帝爺的囑咐。

 先帝爺想要做什麼?

 中興大明!

 這是先帝爺一輩子的夙願!

 所以,劉健也不去糾結什麼立場問題了,而是一切以“中興大明”出發。

 就比如說現在,都察院總憲張敷華揮刀砍向兵部,大司馬許進主動卸掉了防禦,任由都察院來上一刀狠的,澄清兵部吏治!

 說白了,這就是雙方達成的一筆交易。

 都察院改組,急需立下功績,張敷華可以藉此坐穩自己總憲的位置,並且於朝野上下樹立都察院的威信。

 同樣的道理,許進這位大司馬亦是如此,他不需要立功,只需要將劉大夏和熊繡的黨羽交給都察院,借用都察院之手肅清兵部衙署,那就足以立威立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