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聞上古 作品

第143章 江南士紳!那藏銀上億的銀礦!

 起初他對劉健,尊重是尊重,可是先前的爭鬥,多少是有些不滿的。

 可是自從湯昊橫空出世後,小皇帝也漸漸明白過來,文臣縉紳並不能一概而論。

 比如有馬文升這種幹吏,那就有劉健這種循吏,還有李東陽、劉大夏這些狗東西!

 若是一概而論,那對元輔劉健和天官馬文升,是極其不公平的。

 畢竟這二位碩德老臣,可是一直為了大明為了國朝,在堅持縫縫補補,確保這個日漸衰微的腐朽王朝能夠正常運轉。

 “行了,等他們把名單報上來再說吧!”

 “估摸著這次去往倭國的隊伍,會很熱鬧!”

 湯昊意味深長地笑了笑。

 使團估計還是一樣的格局模式,文臣縉紳、宦官閹人與武將勳貴,三方勢力交錯制衡,缺一不可。

 武將勳貴這邊,是湯昊負責派人,馬永和鄧伯顏二人率領兩千戰兵出海。

 至於宦官閹人,這肯定是小皇帝的意志了,他派誰去全憑他自己做主。

 而最後文臣縉紳的人選,大概率出自禮部和鴻臚寺,但是也不一定,就看這些個文臣縉紳怎麼決定的。

 畢竟,這個人肯定得是他們的自己人,肩負著前去查明石見銀礦內情的重擔!

 而文臣縉紳內部也不是鐵板一塊,三位朝堂真王各自有著自己的勢力,還有一個李東陽潛伏在暗處,想要各方同意,只怕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與此同時,京師內城東,某位官員府邸之中,此刻聚集了大量的士紳縉紳。

 這些人,有著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代表著他們背後的某個士族大族,尤其是執掌大明賦稅半壁江山的江山士族,其代表人物更是坐在了中心位置上面。

 哪怕是這間府邸的主人,大明王朝的朝廷命官,面對這位江南士紳的代表,都要客客氣氣地讓出位置。

 江南士紳,不是一個人,也不是一個士族,而是一整個群體。

 這些江南的士族大族,通過科舉制度不斷將族內傑出子弟輸送到朝堂之中,讓其在朝堂之上為自己代言,而地方上則是存在著盤根錯節、猶如老樹根一般的利益輸送網絡,牢牢的控制鄉野府縣一方,猶如一顆顆吸食在這個王朝身上的毒瘤,不斷的吞噬著這個大明王朝的氣運。

 他們不只是想方設法地侵佔田地,更是將觸角伸向了百姓的一切,比如柴米油鹽醬醋茶等最基本的生活資料,包括吃的穿的用的這些最基本的東西,全都這些江南士紳的掌控之中。

 而這一切的根源,正是來自於大明王朝對讀書人的優待,來自於朝廷給予這些讀書人的功名!

 所以,上次湯昊和小皇帝想要動一動讀書人的功名,不出意料地遭到了滿朝縉紳的激烈反對,甚至不惜捨棄了那五十六名官員,捨棄了工部尚書曾鑑,也絕不能讓大明皇帝隨意革除讀書人功名。

 所以,這個龐然大物,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正在左右著大明王朝的朝政局勢。

 就比如說現在,今日廷議上面發生的事情,很快就傳入了這些人的耳朵裡面。

 天色一黑,江南士族各方代表,就在某人的提議之下,聚集到了這座府邸之中。

 這座府邸,並不奢華,寒酸到甚至配不上他主人的身份。

 因為他主人不是別人,名叫徐文熺,蔭封錦衣衛千戶,領著一份便宜俸祿。

 而這徐文熺,正是前任首輔徐溥之孫,正兒八經的江南士紳代表人物。

 不過此刻徐文熺看著主位上這人,滿臉都是恭敬之色,不敢有絲毫逾越不滿。

 無他,此人叫做楊天柱,相比于徐文熺,楊天柱有著更為牛逼的出身,他是楊士奇後人,就是那位三楊賢相之首的楊士奇!

 楊天柱只是個貢生,不是貢士。

 朝廷科舉定製,挑選府、州、縣生員秀才中成績或資格優異者,升入京師的國子監讀書,稱為貢生,意謂以人才貢獻給皇帝。

 這貢生分歲貢、選貢、恩貢和納貢,楊天柱就是恩貢特例,因為他有一個牛逼的祖宗,以“先賢”後裔進入國子監進學修德。

 而貢士不同於貢生,舉人經會試而被錄取者稱貢士,第一名為“會元”。貢士經過殿試錄取者為進士,第一名為“狀元”。也就是說,進士比貢士高一級,比舉人差不多高兩級,貢生相當於舉人副榜,跟舉人平級,可以直接參加會試大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