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聞上古 作品

第150章 漕運!那就換個平江伯!

 正德二年正月初一。

 當大明朝廷忙著舉行大朝儀的時候,京師城門口出現了奇怪的一幕。

 一名魁梧如山的英武將領,帶著一萬將士浩浩蕩蕩地出了城門,隨即消失在了百姓視野之中。

 劉大夏抱著孫子劉如愚,目光深邃地看著湯昊領兵出征。

 “爺爺,他們幹什麼去啊?”

 “那個大惡人,他這是要離開京師了嗎?”

 劉如愚歡喜不已地詢問道,言語中充滿了輕快意味。

 事實上,當初他被錦衣衛指揮使牟斌強行擄到京師,一路上擔驚受怕,等睜開眼睛後見到的第一個人,就是中山侯湯昊。

 只是小如愚並不認識湯昊,反倒是被他兇惡的面容嚇得不停哭喊。

 湯昊當時也很無奈,哄又哄不好,只能把這孩子扔給了湯木。

 隨後湯昊與劉大夏交易達成,得到了鄭和下西洋那些珍貴資料後,就直接讓湯木親自將這孩子送到了劉府,送到了劉大夏手中。

 但問題在於,只是那驚鴻一瞥,就給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心理陰影。

 劉大夏笑呵呵地摸著孫子腦袋,眼神裡面滿是寵溺意味。

 “對啊,大惡人走咯,離開京師了!”

 “好耶好耶!”

 小如愚頓時歡呼了起來,絲毫沒有注意到他爺爺劉大夏的凝重神色。

 望著湯昊遠去的背影,劉大夏一顆心也沉進了谷底。

 湯昊此次帶兵出征,名為剿倭,實為殺人!

 他這一次,絕不只是奔著倭寇去的!

 經過這段時間的反思,劉大夏不得不承認,這湯昊絕不是什麼無腦莽夫。

 他一言一行皆有深意,謀定而後動,從來不會無的放矢,更不會輕舉妄動。

 那麼,中山侯湯昊,你這次又想幹什麼?

 難道說是……

 劉大夏深吸了一口氣,強行壓制住了內心的不安。

 正當這個時候,小如愚吵著鬧著要去買糖葫蘆,劉大夏只能笑著點了點頭,最後深深地望了一眼湯昊,隨後就此離去。

 任誰都不會想到,名滿朝野的弘治三君子,昔年的兵部大司馬,如今只是個頭發花白的尋常老者,陪著孫子頤養天年。

 湯昊率軍匯合三千四衛禁兵後,就從朝陽門出了城門,直奔通州張家灣碼頭而去。

 此次南下,走水路無疑是最佳的選擇。

 湯昊也打算順道考察一下大明的運河運作體系,看看這條養活了無數百姓子民的人工河流到底是如何運轉的。

 一行人馬在張家灣碼頭登上官船,在兩岸縴夫的牽引下,官船緩緩前行。

 直到風帆漸漸鼓起,不再需要人力輔助,船上的水手快速解下掛在船上的纖繩,縴夫們一點點的收回纖繩,憑藉著纖繩他們才能拿到這一次拉縴的收成。

 碼頭上面,滿是往來商賈,熱鬧異常。

 提及運河,就不得不提到雄才偉略的永樂大帝。

 當初鑑於永樂政局需要,所以永樂皇帝決心遷都北京,而遷都之前就必須解決糧食的問題,所以永樂朝廷疏浚運河,大力發展漕運。

 永樂以前,甚至是元朝,都是通過海運來運輸軍隊與物資,但海運極易受到倭寇海匪的掠奪侵擾,為了保護運輸船隻,還要專門配備軍隊沿途護送,軍隊的開支又是一筆錢,所以永樂皇帝決心開鑿大運河,整合水路各條支線,徹底廢除海運,全面發展漕運。

 永樂九年,會通河開通,這極大地為大明節省了漕運所需的人力成本和物資消耗;永樂十五年,清江浦河道的開鑿確保了會通河水源保持充足,再也不會因為降雨乾旱等問題影響運輸效率。

 自此,大運河各條支線逐一被貫通,漕運也直接取代了海運。

 有句話說的好,想致富,先修路。

 交通的發展對經濟的繁榮至關重要。

 而漕運作為大明王朝最重要的運輸方式,不但促進了南北的經濟交流,漕運路徑上的多個城鎮也因運輸船的往來停泊而得到發展,除了大明初期漕運基本上只為軍事運輸服務外,永樂之後民間運輸大量採用漕運,也帶動了漕運系統上的城鎮飛速發展。

 湯昊站在甲板上面,看向身旁的湯木問道:“湯姆,這漕運現在是誰在執掌?”

 “平江伯這一脈,現在是五代平江伯陳熊。”湯木不假思索地開口回答道。

 “當年初代平江伯陳瑄治河通運道,為國家經久計,生民被澤無窮,因此備受朝野讚譽,正是因為陳瑄做得太過出色,歷代帝王就都習慣性命他這位一脈總督漕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