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聞上古 作品

第175章 備倭都司!錯的人不是你!

 山東登州水城,總督備倭都司府。

 大明永樂六年,太宗文皇帝為抵禦倭寇、加強海防,在登州水城設立有山東總督備倭都司府,掌管山東沿海軍政事務。

 早自元至元年間,山東沿海已多有倭寇侵擾,大明洪武、永樂年間,山東沿海的倭寇不減反增,活動更加頻繁。

 倭寇搶財劫糧,掠人傷民,不但給沿海居民造成了極大困擾,也對大明與日本、朝鮮的外交、軍事、經貿活動產生了惡劣影響。

 因此山東備倭都司應運而生,不過因為大明王朝上到帝王將相下到平民百姓,都將北虜視為心腹大患,所以防禦重心主要也放在北虜上面,以致於洪武初年沿海衛所體系並不怎麼樣。

 哪怕到了現在這正德朝,那滿朝公卿還敢在那兒叫囂,“北虜是心腹大患”、“倭寇是疥癬之疾”,只能說他們沒有住在這海邊,沒有被倭寇劫掠屠戮過,因此可以站在朝堂之上說話不腰疼。

 直到洪武三十一年之前,山東沿海僅有樂安衛、青州左衛、萊州衛、登州衛、寧海衛等衛,且兵員多不足配額,與東南沿海的浙江、福建和廣東等省相比,山東海防力量顯得非常薄弱,這就給了倭寇以可乘之機。

 主要原因,還是山東半島三面環海,擁有長達約兩千五百公里的漫長海岸線,這漫長的海岸線及其東突入海的地理環境使得山東的海防極為困難,極易成為倭寇襲擊的對象,在大明山東六府中,登州、萊州、濟南和青州四府轄有臨海區域。

 終至洪武末年山東沿海地區共有十二個衛:樂安衛、青州左衛、萊州衛、登州衛、寧海衛、安東衛、靈山衛、鰲山衛、大嵩衛、威海衛、成山衛、靖海衛,七個守禦千戶所,以及多個備禦千戶所、寨、巡檢司等。

 儘管山東沿海佈置瞭如此眾多的衛所,但仍無法阻擋倭寇的侵擾,比如永樂四年倭寇侵襲威海衛,六年又大肆殺掠成山衛、大嵩衛、鰲山衛。

 之所以發生這樣的情況,主要是山東海岸線漫長,沿海各地衛所事權不一,不便統一調度,從而給倭寇以可乘之機。

 為此,山東備倭都司和“海防三營”即墨營、登州營、文登營便應運而生,以便統籌山東沿海備倭事宜。

 此刻這座備倭都司府前,站著烏泱泱一大片官員,有文官也有武將,甚至還有宦官,再正常不過的大明政治格局,武將勳貴——文臣縉紳——宦官閹人,不管走到哪兒都有這三方勢力互相掣肘制衡。

 不過這山東地界上面的三方勢力,此刻面對大明中山侯,卻是全都跪地行禮。

 因為,湯昊這一次沒有來虛的,而是擺出了欽差大臣的派頭。

 奉旨欽差,巡行天下,代表的是大明天子。

 所以這些一應官員,當然要叩拜行禮。

 湯昊本來就是欽差大臣,先前不管是在天津衛還是在臨清,都是選擇暗訪,沒有怎麼使用這些權力罷了。

 但,山東這地方不一樣,這備倭都司更不一樣。

 所以湯昊帶著一萬精銳新軍和三千四衛禁兵,打出欽差大臣的旗號,就這麼堂而皇之地進駐了登州水城,直奔這備倭都司府而來。

 他倒是想要看看,這備倭都司的水到底有多深!

 “行了,都起來吧!”

 湯昊翻身下馬,看著眼前這些個武將文官,眼睛漸漸眯了起來。

 為首之人倒是個文官,笑著上前行禮道:“下官提刑按察司副使計弘偉,見過中山侯!”

 “早就得知陛下親命中山侯巡視沿海衛所,還請中山侯移步入內,容下官向您彙報一下軍情!”

 沒錯,因為文臣縉紳常年把持朝政,所以“文盛武衰”不只是在朝堂上面,地方之上同樣如此。

 大明朝初期因兵事頻仍,多專任武臣,永樂以後為防止武官濫用職權,朝廷又設有總督、巡撫、巡察海道和兵備道等文官來監督武官。

 這些文官初期只是臨時派出的專門督管地方軍事的差遣官,並不是常設官職,但隨著朝政大權盡數落入文臣縉紳手中,致使其權利逐漸漸大,職務也逐漸固定下來,於是漸漸成了定製。

 山東備倭都司設立於永樂六年,專門負責山東海防備倭;緊接著正統五年,朝廷又設置了一個山東巡察海道,專門為文官開闢出一個體系,插手山東備倭軍政,通常由提刑按察司副使或僉事擔任,有時也由布政司參政、參議擔任。

 由於這些巡察官駐紮在省城濟南,“東巡海上而道里遼隔”,導致公務積滯不能及時處理,為提高辦公效率,或者說為了更好鉗制山東軍政,弘治十二年,時任兵部尚書的馬文升應登州人崔宗等人的奏請而下令在萊州建立巡察海道公署。

 不過看眼前這架勢,整個山東備倭都司已經淪為了巡察海道公署的下屬機構,這麼多個武將勳貴在計弘偉身後連屁都不敢放一個!

 湯昊捏著馬鞭揮了揮手,笑道:“急什麼?本侯到底是武勳出身,所以跟你這文官尿不到一個壺裡去!”

 “備倭都司指揮使是何人?上前說話!”

 此話一出,計弘偉一張老臉瞬間垮了下來,但他卻是不敢發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