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聞上古 作品

第217章 湯家異動

 京師之中,波譎雲詭。

 李東陽在房間裡面劇烈咳嗽,繼子李兆蕃匆匆取來了湯藥。

 “父親,喝了湯藥就休息吧!”

 “您的病情愈發嚴重了,不能再如此勞心勞力了啊!”

 李兆蕃先前因為主持湖廣會館,莫名被打入了詔獄之中。

 而後因為朱厚照的不理朝政,劉瑾趁機竊取大權,投桃報李順手把李兆蕃等湖廣鄉黨從詔獄裡面撈了出來。

 畢竟他們也沒有什麼罪名,不過就是被扣上了一個莫須有虛假的罪名罷了。

 這一點,牟斌同樣清楚,按照這位緹帥的處事原則,放了也就放了吧。

 李東陽擺了擺手,端起湯藥一飲而盡,隨後倚靠在軟榻上面。

 “兒吶,眼下局勢不明,為父如何睡得著啊?”

 “就在今日,那劉瑾再次被陛下投入了詔獄,無異於是在敲山震虎啊!”

 陛下難道不知道劉瑾與他李東陽勾結嗎?

 當然知道!

 肯定知道!

 既然如此,那這劉瑾突然間下獄,就足以讓人驚恐了。

 李兆蕃聞言嘆了口氣,猶豫片刻之後,還是大膽表達了自己的看法。

 “父親,您是文壇領袖,怎可與那劉瑾這等禍國亂政的閹人糾纏在一起呢?”

 莫說士紳與宦官天然對立,這劉瑾本來就不是什麼好東西,早就惡名昭著、臭名昭著了。

 李東陽可是正兒八經的文壇領袖,竟然為了重新執掌權力,不惜與這劉瑾勾結在一起,饒是李兆蕃都覺得不齒!

 聽到這話,李東陽抬頭掃了這個繼子一眼,隨後自嘲地笑了笑。

 “若非勾結劉瑾,為父如何能坐上這內閣首輔的位置?”

 “勾結閹豎非君子所為啊!”李兆蕃再次出言相勸。

 李東陽卻是不耐煩地擺了擺手,不想跟這個繼子爭論此事。

 “這古往今來,閹豎為何能夠長盛不衰?歷朝歷代都會出現那麼一兩個執掌大權禍國亂政之人?”

 “李唐有之,前宋有之,我大明有之,兩漢更是多如牛毛!”

 “還不是因為閹豎侍奉御前,他們就是天子的家奴!”

 “比起家奴,我們終究是外臣,所以不得天子信任!”

 宦官閹人是自己的家奴,而朝臣廷臣都是些外人罷了,試問哪位帝王不會相信自己人,而是去相信一些外人呢?

 這就是宦官閹人能夠長盛不衰的真正原因了!

 事實上,太祖朱元璋就是一個不相信宦官閹人的帝王,甚至他吸取歷朝歷代的經驗教訓,為了防止大明王朝也出現外戚閹人禍國亂政的事情,還曾下過鐵律,鑄造鐵牌,懸置宮門,後宮不得干政,內臣不得幹予政事,犯者斬!

 前者一直都執行得很好,但是後者到了永樂年間就出現了變化。

 永樂皇帝靠著謀朝篡位即位稱帝,而在他靖難的時候,出現了不少功勳卓著的宦官閹人,比如那驍勇善戰的王狗兒,再比如那足智多謀的鄭和。

 是以永樂年間,宦官閹人的地位大幅度提高,出將入相統帥軍隊,太祖高皇帝的禁令形同虛設。

 這之後的宣德皇帝,更是在宮廷裡面成立了內書堂,讓翰林官專授小內使讀書,實際上,由於皇帝對於宦官的任使日多,永樂時期就已經開始對小宦官進行培養和訓練,只不過並未正式化和制度化,直到這宣德年間,皇帝將此制度化,對幼年宦官的培養,目的就是為皇儲準備能處理文字的秘書人才。

 而且也正是宣德年間,出現了內閣的票擬和司禮監的批紅之權。

 批閱奏章,本是皇帝天子處理國政的主要途徑,永樂、洪熙二朝,一些涉及秘密的章奏,外臣一般不能得知,章奏的批改都出自皇帝一人之手,未嘗委託於他人。

 宣德皇帝因為怠政,始令內閣楊士奇等人參與批閱章奏,中外章奏允許閣臣把批閱建議寫在紙上並貼在各奏疏的對面上以進呈,最後由皇帝親自御批,這就是“票擬”。

 有了閣臣票擬還不夠,宣德皇帝還是覺得累,於是乎經過內書堂訓練,代替皇帝批紅的司禮監秉筆太監就應運而生了,他們負責代為批紅,代皇帝批閱奏章,這就是司禮監的“批紅”。

 宣德皇帝通過分割出帝王權柄,給了內閣部分決策權代為票擬,又給了司禮監部分決策權代為批紅,大幅度降低了他這個皇帝陛下的政務工作,於是乎每日章奏文書,他這個皇帝只需要御筆批數本外,皆眾太監分批,遵照閣中票擬的字樣,用硃筆楷書進行批閱。

 太監宦官,都是自己的家奴嘛,自己人幫助自己代為批閱奏章,那也沒有什麼大不了的。

 而這恰恰就給了宦官閹人竊取大權禍國亂政的機會!

 事實上,李東陽還在希冀著,能夠助那劉瑾進入司禮監乃至執掌司禮監!

 到時候劉瑾執掌司禮監負責批紅,他李東陽執掌內閣負責票擬,軍國大事皆是出自他二人之手,這就跟獨攬大權沒有什麼區別了。

 奈何誰都沒有想到,好端端地皇帝陛下竟突然將劉瑾又給打入詔獄了!

 一時間,饒是李東陽都有些震恐驚懼。

 “陛下知道了劉瑾先前的所作所為,卻並沒有懲處他,為什麼?”

 “因為劉瑾打壓外朝廷臣,這也是陛下想要看到的,所以陛下並未懲處劉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