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聞上古 作品

第240章 商賈

 聽到這話,湯昊陡然眼睛一亮。

 他倒是險些忘記了這件事情,離京之前確實讓朱厚照去召集了一些江南商賈,目的自然是為了準備出海的貨物。

 這次出海是奔著貿易去的,那自然要準備足夠多的貨物。

 說白了,就是互通有無,然後中間商賺差價。

 到時候船隊換回了一些外邦貨物,同樣需要一批商賈幫忙出手。

 “嗯,見見吧!”

 “讓這些傢伙來大堂見我!”

 得了命令,湯木立刻前去安排。

 半個時辰後,湯昊走進大堂,所有商賈全都起身行禮,態度恭敬到了極點。

 哪怕他們全都是腰纏萬貫的豪商巨賈,可是在大明中山侯面前,這些傢伙還是遠遠地不夠看。

 畢竟,他們是商賈啊!

 華夏曆代王朝,稅收來源大多數也是農稅,所以一直以來倡導的是農業立國的基本國策,重視農桑這是歷代帝王都必須要堅守的國策。

 為此,針對於以物換物、賺取差價的商業,對於那些滿身銅臭、追逐錢利的商賈,在帝王的眼裡一直都是屬於干擾國家安穩的危險因素。

 因此,自商鞅以來中國就大力推行重農抑商的基本國策,大明王朝同樣如此。

 太祖朱元璋為了將老百姓給禁錮在田地裡面,安分守己地踏實耕種,可謂是想盡了辦法,比如那“路引”制度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路引上面不但要標註好姓名、年齡、籍貫、相貌特徵、出行原因及返回時間等一系列東西外,而且還異常嚴苛發放,基本上沒有什麼要事官府就不會給批!

 說白了,沒有路引,就會被當成流民,連城都進不了。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放在大明是絕對不可能的,腿都給你打斷!

 而在這種嚴苛大環境下,到處流竄經商逐利的商賈自然就成了官府的眼中釘,成了最不安穩的危險份子。

 面對東南沿海地區的倭患,太祖朱元璋決定實行海禁,杜絕民間一切海外貿易,避免商人群體過於龐大。

 這樣做的好處有兩方面,首先可以削弱倭寇對沿海居民的不利影響,促進沿海居民正常生活。

 其次就是限制商業發展,讓更多人共同發展農業,避免流動性過強的商人群體佔據主導地位。

 同時,太祖朱元璋還實行了重農抑商政策,限制商人的地位,並且不允許商人及其後裔參加科舉考試進入仕途。

 可以說大明朝建立初期,太祖朱元璋為了穩定社會秩序,先是採取了十分嚴苛的制度打擊南方一帶的富商,並且十分嚴苛地在全國範圍內執行重農抑商政策,壓低商人的地位。

 至此,從宋朝開始逐漸繁榮的商品經濟遭受打壓一蹶不振,就連原本商業發達的南方部分地區也呈現出一股頹勢。

 直到永樂大帝重新修建了京杭大運河,溝通南北,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交流,並且派遣鄭和下西洋,工商業日漸繁榮,織戶比比皆是,甚至出現了大規模的手工業作坊,帶動了大明商品經濟的發展。

 而永樂以後,仁宣二宗罷兵休戰,全力發展民生,也給大明商品經濟提供了發展的條件,直至土木以後文臣縉紳把持朝政,官商勾結的事情比比皆是,更加促進了商人的地位進一步提升。

 士農工商士農工商,看起來階級森嚴,但是士和商從古至今都是不可分割的利益共同體。

 畢竟這些文官老爺們好臉面,既想要撈錢掙銀子,又不願自降身份受人詬病,所以大多會豢養一兩個商賈幫自己打理產業經商謀利,真正的既當又立,當了婊子還要立牌坊。

 隨後就是隆慶年間開放民間海外貿易,大量白銀湧入中國,商品經濟的發展達到了巔峰,士農工商等級制度被打破,士族階級甚至也走上了經商的道路,物質上得到滿足的商人為了彌補文化上的不足,開始涉獵文化方面,與士大夫相交甚密。

 然後,什麼商賈子弟不得科考從仕的禁令也隨即被打破了,萬曆年間的首輔申時行就是江南富商申士章之子。

 不過,現在是正德年間,士和商還不敢做到這一步,士紳縉紳還是保持住了部分體面,而商賈依舊還是地位卑賤的商賈。

 比如眼前這些豪商巨賈,他們身上全都是清一色的粗布麻衣,哪怕湯昊眼尖地發現,那粗布麻衣裡面藏著的內襯全都是絲綢,但是在外這些富商巨賈還是隻能穿粗布麻衣,這是太祖高皇帝定下的規矩!

 “都坐吧,不必這般客氣。”

 湯昊輕笑著擺了擺手,示意商賈們各自落座。

 “今日喚諸位前來,想必諸位心中也有數。”

 “本侯奉陛下之命,即將組建船隊開啟海洋貿易,所以避免不了要準備貨物與銷售貨物。”

 “既然諸位都是江南織造篩選過的,那麼想來諸位的能力和本事都是得到認可的,本侯也就不多問了。”

 聽到這話,眾人都是神情振奮,眼神熾熱。

 海洋貿易啊!

 這可是真真正正的暴利啊!

 就算他們再沒有見識,那也是知道前宋海貿之利的。

 “敢問中山侯,那我等要……付出些什麼?”

 一名面容硬朗的商賈起身追問道,如同一盆冷水潑到了眾人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