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聞上古 作品

第243章 響馬!

 正德五年夏。

 兵部左侍郎熊繡奉命前往河北敦促馬政改革。

 事實上,不只是他,所有兵部官員上到兵部尚書楊一清下到各堂部官員,全都撲向了各地馬政。

 皇帝陛下有意革除馬政之弊病,太僕寺所有官員全都被下獄拷問至今不得釋!

 在這種前提之下,饒是熊繡也不敢多說什麼,更別提李東陽還對他千叮嚀萬囑咐,湖廣黨人以後要奉陛下旨意為準,以此消除皇帝陛下對湖廣黨人的厭惡。

 而這一次出巡河北,清理河北馬政,無疑就是個絕佳的機會。

 但熊繡沒有想到的是,河北子民深受馬政之害,情況十分嚴重!

 這臨近京師的膏腴之地,本該是一片繁華祥和,但入目所見卻是滿目瘡痍。

 地方官府為了中飽私囊,強令地方百姓充當養馬戶。

 馬戶的徭役負擔極其沉重,為保證養好馬要付出很大代價,光是日常草料都是一筆巨大開支,不僅耽誤農業生產,而且當所養馬匹死亡或種馬孳生不及額時,還要賠償損失。

 怎麼賠償?

 一如楊一清所說,“養馬之費什一,為馬而費者恆什九”,如果養馬本身需要十兩銀子,那麼為了讓馬通過驗收而向官員行賄的錢至少得九十兩,也就是說,養馬戶的負擔,相當於太祖高皇帝時期洪武年間的整整十倍!

 這太祖高皇帝昔年定製的養馬國策,早已經變了味道,成了官員搜刮民脂民膏的貪腐手段!

 一貧如洗的百姓不得不“賣田產、鬻男女,以充其數,苦不可言”。

 進入河北之地後,一府一府地清查下來,熊繡聽得最多的一句話,那就是有人形容為“江南之患糧為最,河北之患馬為最”!

 馬政之害,早已深入人心,讓人絕望了!

 要知道,河北可是臨近京師,這是京畿要地啊!

 就連這京畿之地都是如此,可想而知其他地方又會是何等慘狀?

 一時間,熊繡等官員也不免動了惻隱之心,積極響應朝廷號召,極力清查馬政之害,遇到的貪官汙吏絕不留情!

 這位新任湖廣黨魁,似乎重新找到了當年寒窗苦讀之際那滿腔的熱血熱忱。

 他熊繡此行,只為百姓,只為大明,不為私心!

 隨行官員還有一名監察御史,名為寧杲,遼東人,弘治九年進士,正德初遷為監察御史。

 此人頗有遼東剽悍氣息,雖然只是個文人,但行事雷厲風行,異常果斷狠辣。

 熊繡不願意做的髒活累活,全都扔給了這位監察御史。

 寧杲倒是樂得如此,畢竟走了御史這條路,那自然就要求名。

 求什麼名?

 自然是一個剛正不阿、執法嚴峻的賢名。

 如此才有利於他仕途晉升,此次出巡河北後說不得能夠更進一步。

 是以熊繡和寧杲二人倒也配合默契,一個安撫官員百姓,一個負責清查貪官汙吏。

 河北馬政也因此漸漸好轉,似乎當真有幾分益處。

 然而一個消息的到來,卻破壞了這一切。

 寧杲匆匆走進房間,找到了還在批閱公文的熊繡。

 “熊大人,出事了。”

 “河北響馬襲擊了糧隊。”

 “河北響馬?”熊繡眉頭一皺,臉色瞬間鐵青一片。

 這所謂的河北響馬,是指一群專門打家劫舍的盜匪流寇,以劉六、劉七兄弟為首。

 劉六名寵,劉七名晨,霸州文安縣人,貧困農戶出身,原本都是老實巴交的農民,卻因為河北馬政之害被逼得賣田產、鬻男女,甚至直接逃亡淪為流民,結果沒過多久就搖身一變,成了赫赫有名得河北響馬!

 這兩兄弟驍勇善騎射,再加上一個急公好義的齊彥名,當真是在這河北之地闖出了好大一番名頭。

 因為他們打著什麼“劫富濟貧”得名義,專門針對士紳大戶下手,反而對百姓子民秋毫無犯,贏得了一大片百姓支持,甚至這裡面不乏有通風報信之流,所以官府屢次圍剿都以失敗告終。

 熊繡忍不住皺了皺眉頭。

 “他們為何要劫掠糧隊?”

 “霸州大旱,這批糧食可是拿去賑災濟民的,這些該死的響馬賊怎麼敢對賑災糧動手?”

 寧杲嗤笑道:“這些響馬賊平日裡就是乾的打家劫舍的勾當,什麼“劫富濟貧”不過都是他們給自己臉上貼金,哄騙那些無知的黔首愚民罷了。”

 “霸州大旱赤地千里,到處都沒有糧食,難道這些響馬賊不吃飯的嗎?他們看見糧食當然會心動!”

 聽得寧杲這話,熊繡眉頭皺得更緊了。

 “事情有些不太對勁啊!”

 “就算是為了活命,他們也可以像以往那樣打家劫舍劫掠士紳大戶,何必去……”

 話音未落,另外一名官員急匆匆地衝了進來。

 “大人,出事了!”

 “那些響馬賊劫走賑災糧後,直奔災區將糧食逐一分發給了受災百姓,河北響馬聲威大震,贏得百姓的擁戴支持!”

 “這些響馬還放出了話來,他們口稱之所以要劫走災糧,就是擔心有貪官汙吏從中剋扣盤剝,落到災民手上的糧食根本不到三成,現在經過他們自己分發,可以保證災民領到糧食……”

 此話一出,熊繡勃然大怒。

 “該死的東西!”

 “經此一事,霸州只知響馬賊,不知朝廷官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