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聞上古 作品

第282章 通政司

湯昊走了。

 

吃完了飯就讓牟斌把皇帝陛下送回皇宮。

 

朱厚照獲悉了這個隱秘,也沒心思再閒逛下去了。

 

他現在滿腦子裡面都是湯昊方才所說的那些話。

 

“輿論的力量?”

 

“信息壁壘?”

 

“通政司?”

 

朱厚照其實很想反駁,然而當他真正沉下心來思考之後,卻驚恐地發現野人說的這些,竟然沒有任何錯誤的地方。

 

皇帝真正瞭解百姓嗎?

 

他常年久居深宮之中,一切外界消息,何嘗不是靠著地方奏報得知?

 

就算是錦衣衛也不過只是監視在京官員罷了,還有就是九邊軍鎮以及地方藩王,錦衣衛的力量沒有那麼大,他們也做不到監察天下官員。

 

而這些地方奏報又是來自於何處呢?

 

官員!

 

士紳縉紳!

 

說得更難聽一點,士紳縉紳從地方官員這一層開始,就已經構築了信息壁壘!

 

這些地方官員除卻少數真正的剛正不阿之人外,絕大部分全都是些官場老油條,選擇和地方士紳合作,大家一起共贏,損害的不過是朝廷和百姓的利益罷了!

 

而再下一層,則是地方士紳鑄就的信息壁壘。

 

鄉野百姓連朝廷律令都不知道,連朝廷皇帝都不知道,他們拿什麼去保護自身權益?

 

沒辦法保護,也根本就保護不了!

 

所以有的地方官府巧立名目,大肆收取各種各樣的各捐雜稅,而老百姓只會將地方官府與中央朝廷視為一體,將一切怨恨都歸咎於朝廷歸咎於皇帝身上!

 

然而,不管是洪武還是現在,除了江南等賦稅重地外,朝廷明面上的稅制都是三十稅一,至於地方州府限定的稅額那也是根據其富庶程度和人口情況制定的!

 

偏偏時至今日,朝廷能夠收上來的賦稅越來越燒,百姓肩上的擔子卻越來越重!

 

那麼,問題出在哪兒呢?

 

士紳縉紳!

 

信息壁壘!

 

想明白了這一點,朱厚照眼中閃過了一道寒光。

 

緊接著他就召見了通政使叢蘭,這位內閣首輔楊廷和一手舉薦的賢才。

 

叢蘭是弘治三年的進士,授戶科給事中,進兵科右給事中,遷通政司參議、左通政。

 

觀其履歷沒有什麼特別出彩的地方,朱厚照當初同意讓她晉升位通政使,不過是看在楊廷和的面子上罷了。

 

叢蘭自己同樣也沒有想到,他這般年輕就坐上了通政使的高位。

 

哪怕通政司權柄比之先前遠遠不如,但著畢竟也是朝堂大九卿,所以叢蘭也是充滿了幹勁,正準備努力做出一番政績,實踐自己的政治抱負。

 

“叢愛卿,朕喚你來,是有項差事交給你去辦!”

 

“從即日起,通政司有一項長期且持久的任務,不是整理內外奏疏,而是編輯一份報紙,就叫大明新報!”

 

叢蘭聞言愣住了。

 

大明新報?

 

這是什麼東西?

 

朝廷現在不是有邸報嗎?

 

想著,叢蘭開口問道:“陛下,我大明承前宋之制,設通政司和提塘官,後者專門負責官文報的收遞工作。”

 

“既已有了邸報,為何還要創設新報?”

 

聽到這話,朱厚照擺了擺手,自嘲道:“朕說的報紙,不是你口中的邸報。”

 

所謂“邸報”,是是專門用於朝廷傳知朝政的文書和政治情報的新聞文抄,提塘官他們的任務就是要在皇帝和各地行省州府之間做聯絡工作,定期把皇帝的諭旨、詔書、臣僚奏議等官方文書以及宮廷大事等有關政治情報,寫在紙上然後由信使騎著快馬,通過大明建立起來的驛道網絡體系,傳送到各行省長官。

 

說白了,這邸報就是官方報紙,而且是專門給官員看的,不是給平民百姓看的,他們也沒有這個資格。

 

“這新報不是像以前邸報那樣給官員看的,而是給百姓看的,向天下百姓公開發售,所有人都可以買來觀看翻閱,瞭解朝廷近期的大政方針!”

 

此話一出,叢蘭頓時臉色大變。

 

這大明新報,專門賣給百姓,讓百姓瞭解朝廷的大政方針?

 

這這怎麼可以?

 

皇帝陛下這是想做什麼?

 

叢蘭急了,立馬低喝道:“陛下,此舉絕不可為!”

 

“先賢有言: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機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

 

“朝廷大政方針若不慎密,統統兜售於市井之中,不但會丟了朝廷的威嚴,還有可能釀成大禍啊!”

 

“敢問陛下若真如此行事,朝廷威嚴何在?陛下威嚴何在?”

 

如果朱厚照沒有將湯昊的話語給聽進去,他此刻還真有可能被叢蘭給唬住了。

 

但是,朱厚照早已不是當年那個朱厚照了,經過湯昊摻雜私貨的話本改造,朱厚照對這腐朽儒學也越發厭惡,對這些文臣縉紳常用的套路更是心中清楚。

 

所以朱厚照倒也沒急著反駁,而是悠哉悠哉地抿了一口茶水,靜靜地等叢蘭說完。

 

其實這真不能怪他們,要怪只能怪這個時代。

 

歷朝歷代的帝王都喜歡玩“君權神授”這套把戲,利用平民老百姓對自然力量的信仰和崇拜,把自己的意志假託為上天的命令,稱之為“天命”!

 

漢朝的董仲舒也十分識趣地提出“天人感應”,認為君主是上天選擇的,如果君主有過失上天會降罪,從而將儒家與皇權捆綁在一起,確立儒教獨尊的地位。

 

說白了,歷代帝王就是藉助這種莫須有的神秘感,來贏得天下子民認可與敬畏,以便他們更好地統御萬民,主宰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