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聞上古 作品

第287章 元日戰爭

東海海域,江面上百舸爭流,旌旗蔽空。

 

龐大的船隊浩浩蕩蕩的往倭國方向行進,氣勢磅礴。

 

主艦福船上面,湯木、左一刀、安國、陳繼祖、雷雄等將領聚在一起,此時正在研究著倭國的地圖,商討著這一次征討倭國的細節。

 

“歷史上胡元曾經兩次遠征倭國,不過兩次都運氣非常的不好,都遇到了颶風,損失慘重,以失敗告終。”

 

安國這個人喜歡讀書,所以在諸將裡面算是學識淵博的那個。

 

在討論征討倭國的時候,首先想到的就是歷史上那胡元忽必烈時期,胡元朝廷兩次遠征倭國都以失敗告終的事情。

 

安國看向眾將,試圖引起他們對水戰的重視。

 

“昔年蒙古鐵騎兵鋒席捲天下,忽必烈繼承汗位,開始行用“漢法”,以中原皇帝自居,並採納阿術、劉整的建議,重視水軍訓練,力圖彌補蒙古軍隊的短板。”

 

“而後忽必烈想要征服這個隔海相望的海外小國,多次派遣使臣前往倭國卻都無功而返,隨即忽必烈失去了耐心,意識到倭國“執迷固閉,難以善言開諭”,堅定了對倭用兵的決心,現在想來也是忽必烈為了組建水師選的一塊磨刀石罷了。”

 

蒙古鐵騎騎射無雙,這是天下皆知的事情。

 

但有得必有失,正因為他們是馬背上的民族,所以自然不習水戰。

 

喜好“漢法”的忽必烈也是個梟雄人物,為了攻滅有淮水阻隔的南宋,迫切地想要彌補自身軍隊的這塊短板,所以給麾下兒郎們精心挑選了倭國這個海外目標,試圖檢驗磨礪自己的水師軍隊。

 

“這第一次遠征倭國之戰,胡元規模是高達兩萬五千人的蒙漢軍,以及八千高麗輔軍,一度殺入了對馬島、壹岐島等地,隨後開始了登陸戰,結果遭遇了倭人的頑強抵抗,就連元軍左副元帥劉復亨都中箭受傷,元軍選擇暫時撤退到海上,卻不料大風驟起,戰船失陷於颶風之中,將士死傷無數,船隻也焚燬無算,最後元軍倉皇撤退,共計折損了一半兵力,自此胡元第一次遠征倭國以失敗告終。”

 

“這之後忽必烈又多次派遣使團前往倭國,試圖讓其臣服,然而倭國竟然將胡元使團直接斬首示眾,這期間前宋王朝已經被忽必烈徹底攻滅,胡元接受了前宋朝廷大量的水師戰船和軍隊,所以他向前宋降將范文虎、夏貴、呂文煥、陳奕等詢問日本是否可伐,他們都贊成。”

 

“於是在崖山海戰的第二年,忽必烈再次開啟了第二次遠征倭國計劃,這一次規模比之先前更加宏大,忽必烈下令由忻都、洪茶丘指揮蒙、漢及高麗軍四萬人從高麗合浦出發稱為東路軍,范文虎率前宋降軍十萬人從江南出發稱為江南軍,兩軍會師於倭國壹岐島,然後直取倭國。”

 

“胡元兩路軍兵力共計高達十四萬人,足見忽必烈踏平倭國的決心,然而東路軍在登陸對馬島時竟然再次遭遇颶風,死傷者不計其數,上岸後屠滅了對馬島倭人,緊接著進軍壹岐島,竟然再次遭遇風暴,又有不少將士死傷,後東路軍在志賀島登陸,不出意外地遭到倭人頑強且堅決的抵抗,雙方鏖戰良久,最終勞師遠征加上異地作戰的東路軍屢戰屢敗,而且東路軍內部開始流行瘟疫,不得不退回至壹岐島,等待范文虎的江南軍抵達。”

 

聽到這胡元東路軍的慘敗,在場諸將不由都變了臉色。

 

雖然說這其中有幾個因素不容忽視,比如勞師遠征軍心疲憊,比如異地作戰敵人佔據天時地利人和,但是不管怎麼說,那可都是橫掃天下的蒙古大軍啊,怎麼就戰敗了呢?

 

而且還是他娘地“屢戰屢敗”!

 

你就不能贏那麼一兩次,好歹也能提升士氣啊!

 

此外就是那個爆發於戰時的軍中瘟疫了,這是所有將士都為之膽寒的東西。

 

軍中瘟疫也比較常見,尤其是這種異地作戰,喝了倭國的水吃了倭國的米,很容易就會造成水土不服然後生病發燒拉肚子,或者說作戰的時候被砍了一刀導致傷口感染,反正軍中瘟疫爆發的緣由簡直不要太多,而一旦真正爆發之後那可都是致命性的,對軍心打擊前所未有!

 

所以最後這四萬東路軍不出意料地直接慘敗,連像樣的戰果都沒有。

 

一眾將領此刻擔心的也正是這一點。

 

四萬胡元東路軍都打不過,自己這一萬大明京軍戰兵,真能覆滅倭國嗎?

 

一時間,眾人都收起了對倭國的輕視之心,轉而對戰事開始擔憂了起來。

 

安國對眾人的憂慮表現,就好像沒看到一樣,繼續自顧自地開口。

 

“這江南軍從慶元、定海出征,動員的船隻多達三千五百多艘,時人稱“隋唐以來,出師之盛,未之見也”,不過搞笑的是,江南軍船隊一度偏離航向,駛至耽羅濟州島,直到東路軍慘敗退回壹岐島後,江南軍先鋒船隊這才抵達壹岐島與東路軍成功匯合。”

 

“然而不等元軍重振旗鼓繼續進軍倭國,松浦黨、彼杵、千葉、高木、龍造寺、島津等各方勢力組成的數萬日軍直撲壹岐島,試圖殲滅東路軍,雙方血戰數日東路軍總算是勝了,隨後便放棄了壹岐島,前往平戶島與江南軍主力會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