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聞上古 作品

第309章 五府重建!

洪武初年,有一個大都督府,總管天下戎政。

大都督府,同時擁有調兵權和各地駐軍管理權。

太祖朱元璋為了加強手中的權力,不甘心自己這位皇帝陛下的權力被分割,尤其是中書省和大都督府,遂藉助胡惟庸一案廢中書丞相制度,並且將大都督府一分為五,成了五軍都督府。

五軍都督府喪失了大都督府擁有的議政權,開始不得不聽命於皇帝。

不過此時,五軍都督府的地位仍高於兵部。

因為各地衛所軍戶的管理、各行省駐軍的訓練和管理、各地將領的升遷,這些都在於五軍都督府執掌之下。

洪武年間,六部之一的兵部,僅僅只是擁有各地駐軍的調動權。

五軍都督府擁有統兵權,兵部則擁有調兵權,太祖朱元璋這般設計自然也是為了互相制衡。

因此五軍都督府與兵部之間的關係並不和睦,一直在明爭暗鬥。

從表面來看,這是兩個機構的權力鬥爭,但是實際上,這就是是武將勳貴集團與文官縉紳集團的博弈,為了爭奪朝堂話語權而展開的權利紛爭。

那個時候的朝堂,雖然依舊有爭鬥存在,但是總體而言還算是可控範圍之內,並且是健康的積極的,可以確保不會有一方勢力獨霸朝堂,從而對皇帝形成威脅。

直到土木堡之變,景泰皇帝上位,以于謙等人為首的文臣縉紳,趁著武將勳貴集團勢力大損,趁著五軍都督府遭受重創,毫不客氣地攫取五軍都督府的一應權力,全部收攏於兵部,歸於兵部尚書于謙手中。

兵部藉助這場土木之禍,開始逐步插手武將的任免、各地駐軍的訓練和管理工作,並且把這些權力牢牢控制在兵部的手裡,一片片割掉了五軍都督府所有的肉!

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五軍都督府逐步走向了末日。

一個失去所有權力的軍事機構,那還有什麼存在的意義?

別說五府都督們還能不能守住自己現在的位置了,他們甚至自己爵位都被文臣縉紳給削廢削沒了。

在成化帝朱見深在位時期,軍戶和屯田管理權也開始被劃歸兵部,所以成化帝開始了奮起反抗,他想要奪回自己的權柄!

西廠是怎麼來的?

就是為了收拾這些日益跋扈的文臣縉紳!

西廠成立之後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在極短的時間裡就通過拿三楊首輔的後人開刀,從而奠定了聞之色變的赫赫兇名。

“成化十三年正月,帝立西廠,由權閹汪直統領,欽定校尉人數多於東廠一倍!”

“成化十三年二月,已故少保楊榮曾孫、福建建寧衛指揮同知楊華與其父楊泰暴橫鄉里,慘害人命,被仇家所舉報,於是入京行賄,被汪直所發覺,關進西廠監獄嚴刑拷問,並牽連多位大臣,一時西廠“權寵赫奕,都人側目”!”

汪直統率西廠一登上政治舞臺就做得很漂亮,直接拿楊榮的子嗣後人開刀,也成功讓滿朝縉紳都看到了成化帝的決心!

然而文臣縉紳的反應也是很激烈的,在楊家父子被關進西廠大牢之後,文官們開始反擊,多次彈劾舉報西廠,理由則比較有趣,說西廠太嚴了,搞得“官不聊生”。

那位連中三元的內閣首輔商輅,聯合滿朝縉紳上疏,言西廠“伺察太繁、法令太急、刑網太密”,並聯合六部九卿請罷西廠。

成化帝見目的達成,文臣縉紳確實有些收斂,且迫於局勢壓力,不得不同意了罷免西廠。

跟太祖高皇帝比起來,成化帝還是有些優柔寡斷,畢竟太祖高皇帝可從不會嫌棄這個刑罰太嚴,而會覺得太鬆了,在他的洪武時代,那才是真正的“官不聊生”。

西廠被迫關閉了,成化皇帝為了打壓文臣縉紳收回帝王權柄,因此除了設置嶄新的特務機構西廠來從外部制衡他們之外,還試圖從內部分化瓦解文官,培植屬於自己的文官代言人勢力,這就是所謂的“傳奉官”制度。

皇帝作為一國之主,封官許願那都是基本操作,但是在唐宋之後,皇帝要想直接越過禮部和吏部,不經科考正途或者層層選拔直接授官,那會為整個士林所不齒,因為這是壞了規矩的事情,也是脫離文臣縉紳掌控的事情。

不過一碼歸一碼,不齒歸不齒,反正成化帝就很喜歡這麼做,他作為皇帝,經常使用“中旨”的權限,提拔看得順眼的人為傳奉官近臣,這些傳奉官近臣其實就是他成化皇帝的皇權另一代表,他們擁有著皇帝的信任,同時也是皇帝的耳目,因此讓其他文官們很是不滿,卻又無可奈何。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傳奉官大多都不是儒學門徒名教子弟!

天順八年二月,新繼位的成化帝命司禮監太監傳奉聖旨,升工匠姚旺為文思院副使,這個官職是副使,按照大明的官制,只不過才堪堪從九品,因此一開始文官們其實不太在意。

而到了成化元年八月,情況開始變得不同尋常,太監傅恭傳奉聖旨,升文思院副使李景華、陳斆、任傑三人為中書舍人——這可是最為清貴的從七品的中書舍人啊,連翰林們都要爭搶的輕貴職務,居然讓一幫江湖工匠擔任,說一句“有辱斯文”完全沒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