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聞上古 作品

第311章 天下震動

“五府重建?”

 

遼陽城!

 

遼東都司治所!

 

洪武年間,朝廷在定遼都衛基礎上設置遼東都指揮使司,治所設在遼陽城。

 

自此遼陽成為遼東軍事、政治中心,獨立擔負軍事、行政職責。

 

遼東都司開也始成為大明在東北邊疆實施管轄和軍事防禦的基礎與前沿。

 

其後朝廷又在遼東舊址基礎上,修築包括遼陽在內共十三座衛城,新修堡城至少二十七座。

 

這些城鎮自山海關向東,經廣寧、海州、遼陽三城後,分別轉向東北的開原、鐵嶺和東南的鴨綠江北岸,加上遼南沿海的金、復、蓋三城,形成了對遼東全域的合圍。

 

鎮城之下,則是衛城、所城、堡城由上至下,各司其職,各大小城鎮往往設置在軍事防禦的要害之處,屯兵千餘人,數倍於表面的屯兵數量可以在軍情緊急時提供更有力的支援,同時保持了較強的靈活性。

 

發展到了永樂年間,朝廷在遼東形成了開原鎮城、遼陽鎮城和廣寧鎮城的軍事格局,衛所囊括遼東全域。

 

此時遼東鎮城官署。

 

遼東總兵官韓輔看向了身旁的副總兵毛倫,神情很是驚駭。

 

畢竟五府重建這可是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足以改變大明王朝現在的政治格局。

 

韓輔就是定遼中衛本地人,成年後承襲了其父東勝右衛指揮使一職,後調守遼東,選管寧遠衛事。

 

遼東之地原本就不太平。

 

因為永樂皇帝一生英明神武,卻做出了一個錯誤的決策,那就是廢置大寧都司。

 

當年靖難之役中,朵顏三衛成了燕王朱棣的僱傭軍,為他南征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因此在燕王朱棣奪得江山之後,鑑於自身就是藩王造反奪得天下,於是將一眾塞王全部內遷,這其中就包括了封地在大寧的寧王,以致於大寧重鎮變成了一塊空地,永樂皇帝也不願耗費錢糧再恢復大寧,索性將此地賞賜給了朵顏三衛作為駐牧地以酬其功!

 

而大寧衛之所如此重要,在於他可以同時遏制住北邊蒙古和遼東的女真,還可以作為長城的緩衝帶,不至於把戰火燒到關內,這絕對是一加一大於二的效果。

 

顧炎武曾經在《天下郡國利病書》(這本書對明朝兵要地理、險要、衛所等記載非常詳細,是關於明史重要的參考)中就曾經這樣評價大寧衛對於明朝東北邊防的意義“大寧居遵化之北一百餘里,沿山海關就能到到宣府的獨石口,一牆之外皆其地,獨石口、山海關、大寧離京師都是七百里。國初年建谷、寧、遼三………,以屏藩東北,其為計深矣”可見大寧之地的重要性。

 

而後朱棣靖難成功後,卻於永樂元年把大寧衛內遷到了保定府,它所管轄的所有衛所一併內遷或者撤銷,自此從洪武到永樂經營了十二載的大寧都司被放棄,後被遊牧民族佔領,成了異族鐵騎肆意馳騁的樂園。

 

但朱棣將大寧衛後撤,卻給明朝集體紮上了一顆釘子,因為這樣不啻乎讓明朝的北防線正面暴露在敵人面前,外寇可隨時長驅直下騷擾北邊,事實證明,大寧一旦丟失,大明第一道北疆防線,就變成了九邊衛所,大明的防禦力量被迫撤退到了長城以南,因此徹底喪失出塞主動權,而九邊長城也自此淪為草原蠻夷兵鋒直指之地,九邊烽火迭起,蠻夷屢屢南下劫掠襲擾,大明邊防遭受到了更大的壓力,以致於光是九邊軍費開支這一項,每年都是一個恐怖的天文數字!

 

正因如此才有後來的正統己巳、嘉靖庚午等,諸敵犯內,不單大明中期時受到蒙古部落的騷擾與此有關,尤為慘痛的是在明末建州女真崛起,甚至到明朝滅亡,這一帶一直很是虛弱。

 

自從土木堡一戰,瓦剌留學生將大明精銳徹底葬送之後,大明王朝也就此由盛轉衰,再無出塞肅清漠北之力,也瓦剌韃靼也趁勢崛起,終年南下劫掠襲擾、寇邊擾境。

 

大明朝廷為了抵禦北虜之患,不得不大力投入錢糧,側重於北疆戍邊,以致於整個大明所有財政支出中一朝軍費佔比長期超過了一半,軍費支出佔比最高的時候達到了七成甚至八成之多!

 

這是什麼概念?

 

一國賦稅財政,大部分全都用於邊防建設,僅剩下一小半拿去發展民生,大明百姓日子過得不苦才是怪事!

 

永樂皇帝廢置大寧都司,九邊長城防線受難,大明將會永遠失去這塊戰略要地,並且還埋下了滔天禍患!

 

這其中首當其衝者就是遼東!

 

因為大寧都司不但是大明抵禦蒙古南下的第一道防線,更是抵禦蒙古蠻夷東進遼東的北部屏障!

 

永樂朝廷將大寧之地捨棄,蒙古蠻夷就可以隨時入侵遼西走廊,遼東地區作為大明的“九邊之首”,其對大明北方安全具有決定性意義,而以廣寧城為核心的遼西走廊,背山面海,丘陵起伏,形勢險要,是溝通山海關內外的重要通道,從秦漢到大明曆來為兵家征戰必經之地!

 

永樂廢置大寧都司!

 

大寧淪為草原蠻夷的樂園!

 

蠻夷南下劫掠不得,因為明軍加強了九邊防線!

 

那草原蠻夷會怎麼做?

 

向東南方向殺入遼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