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被寵妃所殺的皇帝

  寧康元年(373)桓溫病死,謝安不希望恆溫的弟弟桓衝入朝扶政,於是不顧尚書僕射王彪的反對,請崇德太后臨朝攝政,而實權抓到自己手中,在謝安和王彪的共同輔助下,東晉的局勢慢慢安靜了下來。

  太元元年(377)年孝武帝已經十五歲了,他已經成年可以親歷朝政了,按照常理,臨政的崇德太后應該下詔歸政,朝政仍然由謝安主持,孝武帝對謝安很尊崇,但是已有直接掌權之志,從太元五年起,孝武帝開始重用自己的弟弟司馬道子,先任命其為司徒,然後又讓他錄尚書六條事。特別是東晉軍隊在太元八年取得了肥水之戰的勝利以後,謝安的威望達到了頂峰,由此也引起了險惡小人的詆譭,其中攻擊最強烈的就是謝安的女婿王國寶。他在道子面前極力詆譭謝安,鼓動了道子挑撥離間,使孝武帝漸漸疏遠謝安,於是東晉的大權漸漸地轉移到了司馬道子手中。

  孝武帝認為道子是自己的兄弟,當然值得信賴,他把政事交給司馬道子處理,自己卻沉迷於酒色之中,不料道子也是嗜酒如命的狂徒,於是兄弟兩日夜以酣飲為樂,朝政漸馳。

  嗜酒之外孝武帝有迷戀迷信佛教,花費巨資修建佛塔,精舍,平時親近的大多數是女巫,僧尼。尚書左丞王雅等大臣上書勸諫,但是孝武帝沉溺其中而無法自拔。

  太元十年,謝安病死,司馬道子被任命為都督中外諸軍事。謝安已死,道子的權勢日益膨脹,使得孝武帝逐漸對司馬道子感到不安,但是他在表面上對道子依然十分崇敬,道子絲毫沒有察覺到孝武帝對他的不滿,仗著皇弟的身份,驕縱恣狂,有時間與孝武帝一同飲酒喝的醉醺醺的,盡失君臣之禮,這使得孝武帝更加不快,太元十五年,孝武帝挑選了當時很有名望的王恭出任兗、清二州刺史,率軍駐紮在京口,暗中對道子加以牽制,接著又在太元十七年立皇子司***為琅琊王,把道子改封為會稽王,在東晉一代,琅琊王有著特殊的地位,晉元帝司馬睿即位前就是琅琊王,此後皇位的繼承人大多都是琅琊王,因此孝武帝把司馬道子改封為會稽王無疑是降低他的身份。

  然而司馬道子卻絲毫不加收斂,不僅動用巨資為自己修繕府第,而且聽任心腹賣官鬻爵,聚斂財富,孝武帝對司馬道子更加厭惡,但是礙於皇太后的面子,不忍廢黜道子,於是提拔了自己的心腹王恭、殷仲堪、王示、王雅等人,把他們安排在朝廷內外重要的位置上,用以防範司馬道子,司馬道子也不甘示弱,把王國寶等人引為心腹,兄弟二人各自結黨,已經無手足友愛之情,只是由於太后時常從中勸解,加上上述中郎將俆邈等人的上書,兄弟間的爭鬥沒有進一步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