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軍閥混戰時期的中國就擁有海航艦隊

  海軍航空兵空襲上海

  3月27日這一仗,東北海軍以偷襲成功,閩系海軍受到重創。此後閩系海軍嚴加戒備,一面用主力艦隊掩護北伐軍對長江北岸作戰,一面嚴守長江的要衝吳淞口,以防東北艦船竄入長江。

  1927年7月22日,“鎮海”、“威海”這兩艦由商船改裝的兵艦秘密地駛向海州灣(現連雲港),在這次海戰中,“鎮海”號起用了艦載飛機。當兩艦行駛到海州灣外海時,“鎮海”號停車下錨,將所載的一架“施來克”水上飛機吊放入海中,飛機騰出水面,對海石、新浦等地的目標投下了數枚炸彈。這也是艦載飛機第一次投入作戰。空襲結束後,正準備撤退的“鎮海”號又發現了新的獵物,北伐軍的運兵船“三江”號正在海州灣航行。兩艦當即開炮攔截,“三江”號被迫停船。船上有船員17名,另裝有三民主義書刊數萬冊,軍衣8000套、雨衣1000套、水壺20箱以及馬槍5支,均被東北海軍俘獲。這算是東北海軍航空兵初出茅廬的第一仗,取得了不小的戰果。

  海軍航空兵首戰告捷,張作霖大喜過望,白花花的銀子總算沒打水漂!9月3日,“海圻”、“鎮海”等4艦又一次出現在長江的“三夾水”附近。艦上打出升空信號後,吊入水中的飛機離水騰空而起,直奔上海高昌廟的江南造船廠。然而,由於飛機上沒有瞄準裝置,再加上地面目標被薄霧籠罩,空襲效果不大明顯。但是,這是上海第一次遭受空襲,人們壓根也沒有想到奉軍的飛機會漂洋過海地飛到這裡來轟炸,心理受到的震撼可想而知。

  在1927年3月後的一年多時間內,東北海軍屢次南下襲擾蘇、浙、閩三省口岸。戰鬥規模雖不大,取得的成果也微不足道,但對閩系海軍造成了相當大的壓力,尤其是海軍航空兵的登臺亮相給閩系海軍以極大的威脅。閩系海軍只得龜縮於長江之內,制海權盡為東北海軍掌握。北伐軍難以利用海運,海上交通線完全被隔斷。

  1929年,張學良為收回中東路,驅逐了蘇聯駐中東路的工作人員。當時局勢緊張,戰爭一觸即發,沈鴻烈指揮東北海軍準備迎戰。

  1929年10月12日晨,駐守在同江地區的東北海軍江防艦隊遭到蘇軍黑龍江艦隊和陸、空軍優勢兵力的攻擊。參戰的蘇聯軍艦有5艘,另外還有4條武裝輪船配合作戰。蘇軍共有152毫米大炮4門,120毫米大炮18門,並有飛機10餘架助戰。中國江防艦隊有8艘江防炮艦,即“江亨”、“江泰”、“江平”、“江安”、“江通”、“利綏”、“利捷”、“利濟”號,另有一艘武裝駁船“東乙”號。“江亨”艦為550噸,“利濟”艦為360噸,其餘均在200噸以下。艦隻噸位小,120毫米的艦炮只有5門,又沒有空軍支援,實力遠遜於蘇軍。

  戰鬥從凌晨五時半開始,蘇軍艦炮發射炮彈2400多發,使中國軍艦和岸防工事遭到嚴重損壞。“利捷”號中彈沉沒,“江泰”號被炸燬,代理艦長莫耀明陣亡,“利綏”號受重傷後撤往富錦。在作戰中,“東乙”駁船上的120毫米大炮因發炮太多,炮膛炸裂後放水自沉。“江安”號鍋爐中彈爆炸沉入江中。“江平”號也中彈起火。中國各艦盡最大努力投入作戰,共發炮約600發。蘇聯艦船有3艘中彈沉沒,2架飛機被擊落,蘇軍艦隊司令及4名軍官中彈身亡。

  中國軍艦被摧毀後,蘇軍飛機和艦船又集中火力掩護步兵400多人在三江口地區登陸,並對中國陣地發起衝擊。駐防該地的東北海軍陸戰隊第一大隊和陸軍1個營協同抵抗,擊退了蘇軍首次進攻。蘇軍調來援兵近3000人,繞到下游10餘里處,迂迴襲擊守軍側翼。蘇軍衝入守軍陣地後,雙方進行白刃格鬥,守軍大部分戰死,陣地被蘇軍佔領。

  中東路事件中,江防艦隊完全不是蘇軍的對手,損失慘重。但艦隊官兵在與強敵交手時表現出來大無畏的犧牲精神,讓後人歎服!

  東北江防艦隊成偽滿洲國江上軍

  中東路事件後,東北重建江防艦隊。但這些艦艇在“九一八”事變後,全部落入日寇手中,大部分官兵投敵,成為偽滿洲國江上軍,但仍有一百多名官兵上岸,走上了反抗日本侵略者的道路。

  遠在青島的第一、第二艦隊,因遠離東北,並未落入日寇之手。但在1932年,由於內部鬥爭,“海圻”號、“海琛”號、“肇和”號南下投靠閩系的廣東艦隊,曾經盛極一時的東北海軍就此走向沒落。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東北海軍的軍艦由於不適合現代戰爭,基本自沉於長江口岸,用來阻塞航道,也算是東北海軍對抗戰所做的最後一點兒貢獻吧。

  說到這還是真心佩服當初張大帥組建東北江防艦隊的決心。

  向張大帥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