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宋高宗趙構生母韋太后

  韋氏在金國生活了十六年,其遭遇不可能不外傳。為了掩飾宮廷醜聞,宋高宗便在韋氏的年齡上做文章,將其虛增十歲,從紹興十年(1140)開始,每逢韋氏“生辰、至、朔,皆遙行賀禮”(《宋史·韋賢妃傳》),並將典禮載入史冊,依此表明“韋后北狩,年近五十,再嫁虜酋,寧有此理?虜酋舍少年帝姬,取五旬老婦,亦寧出此”,強調韋氏早已失去了生育能力,改嫁、生子的有關傳聞不過是金人“編造穢書,以辱宋康”(《呻吟語》)而已,不足為信。

  同時,凡是瞭解韋氏底細的人,大都沒有好果子吃。如,身陷金國十五載的洪浩歸國後,被宋高宗稱讚為“忠貫日月,志不忘君,雖蘇武不能過”的忠烈之臣,後來卻成了一個“造為不根之言,簧鼓眾聽,幾以動搖國是”(《系年要錄》)的罪臣,被流放嶺南,兩個助手張邵、朱弁也遭殃。再如,跟隨韋氏歸來的官員白諤,也因“有燮理乖謬語,刺配萬安軍”(《廿二史劄記》);作為“報謝使”赴金與完顏宗賢有過接觸的王次翁,也被鉗制口舌。

  此外,宋高宗還下詔“禁私作野史,許人告”(《宋史·秦檜傳》),在全國範圍內開展大規模的野史之禁,嚴禁士大夫私自修史,提倡官員相互舉報,其主要目的還是為了防止韋氏在金國的醜聞被洩露和傳播,用高壓措施保全韋氏的名聲,保住自己的顏面。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

  面對辱母之仇,喪國之恨,宋高宗不致力於收復失地、直搗黃龍,而是關起門來耍威風、飾太平,無不反映了他的昏庸和軟弱。有仇不報,有苦說不出,而是煞有其事地為受辱的生母改年齡,混淆視聽,掩耳盜鈴,正是宋高宗缺少民族氣節、一貫屈膝投降的真實寫照。

  活該這所謂的宋高宗一生無後。

  宋高宗逝世後,繼位者宋孝宗。

  宋孝宗趙昚(異體字:慎,拼音shèn。1127年11月27日-1194年6月28日在位),初名趙伯琮,後改名趙瑗,賜名趙瑋,字元永,他籍貫秀州(今浙江嘉興),是宋太祖趙匡胤七世孫。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五月二十八日,趙瑋被宋高宗立為皇太子,改名為趙眘。他是宋朝的第十一位皇帝、南宋的第二位皇帝(1162年7月20日-1189年2月18日在位)。此後,趙構自稱太上皇帝。從此,宋朝皇位又回到了太祖趙匡胤一系。

  這可真是因果報應,當初這個當親弟弟的搶了自己大哥一脈的皇位,現在又被大哥一脈給搶回來了。

  後世普遍認為宋孝宗趙昚是南宋最有作為的皇帝。

  他在位期間,平反岳飛冤案,起用主戰派人士,銳意收復中原;內政上,加強集權,積極整頓吏治,裁汰冗官,懲治貪汙,重視農業生產,百姓生活安康,史稱“乾淳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