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沒哥哥疼的少女武則天

  打倒了宮內的敵人,武則天又向宮外的敵人開刀了。在唐高宗廢除王皇后改立武則天的過程中,以長孫無忌、褚遂良等人為代表的元老重臣們投反對票,而以許敬宗、李義府為代表的另一批中下級臣僚則投了贊成票。然而長孫無忌既是唐高宗的舅舅,又是唐太宗顧託掌權的重臣,官居太尉,掌握兵權,所以他的意見對唐高宗的決策影響極大。武則天曾幻想爭取長孫無忌的支持,但這位國舅爺天生的門神像,水火不進,無奈之下,武則天不得不放棄爭取元老重臣支持的想法,決心讓這些老不死的去死。第三次謀殺悄然登場。

  為此,武則天本著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的想法,拉攏了一批對長孫無忌等不滿的大臣,如許敬宗、李義府、崔義玄、袁公瑜等人,讓他們為自己說話、造輿論,和元老們比嗓門。

  畢竟年輕人有力氣,嗓門大,永徽六年(655年),唐高宗終於不顧大臣們的冒死極諫,冊立武則天為皇后之後,褚遂良被遠貶蠻荒之地,唯有長孫無忌憑藉自己是高宗的舅舅的關係得以倖免。

  顯慶四年(659年),在武則天的授意下,許敬宗費盡心借處理太子洗馬韋季方和監察御史李巢朋黨案之機,誣奏韋季方與長孫元忌構陷忠臣近戚,要使權歸無忌,伺機謀反。唐高宗先是吃驚不信,繼而傷心懷疑,命許敬宗再察,然後面對許敬宗足未出戶編造的關於韋季方交待與長孫無忌謀反的供詞,哭泣道:“舅若果爾,朕決不忍殺之,天下將謂朕何,後世將謂朕何!”許敬宗舉漢文帝殺舅父薄昭,天下以為明主之例寬慰高宗,又引“當斷不斷,反受其亂”的古訓,催促其下決心。唐高宗一時糊塗,竟然不與長孫無忌對質,就下詔削去了長孫無忌的太尉官職,流徙黔州,但准許按一品官供給飲食,算是對當年為其爭得帝位的報答。長孫無忌的兒子及宗族全被株連,或流或殺。三個月後,高宗又令許敬宗等人複合此案,許敬宗派大理正袁公瑜前往黔州,逼迫長孫無忌自殺。

  原本武則天只是想做皇后,經過一系列風波後,她不僅賺到了皇后的鳳冠,還掙到了一筆控制朝廷的政治資源,從而邁出了從政的第一步。之後,武則天先是在唐高宗身後有了把椅子,然後又把椅子搬到了他的右邊,實現了大臣面前,男女平等。

  時間走到了公元666年,掃清了外敵的武則天不得不開始打掃自己後院了,於是新的謀殺案開始上演了。當初,在除掉王皇后和蕭淑妃後,武則天為了控制丈夫,不讓別的女人有靠近他的機會,索性把自己的姐姐拉近宮中。高宗很高興,後果很嚴重,不僅封了他的姐姐為韓國夫人,還發生了床第關係。可惜韓國夫人紅顏薄命,沒有幾年就去世了。然而老孃英雄,女兒也不熊包,她剛嚥氣,親生女兒就繼承了母親未完的遺志,征服了唐高宗,還賺到了魏國夫人的封號。一邊是審美疲勞的武則天,一邊是花樣年華的魏國夫人,久而久之,唐高宗愛情的天平傾向了後者,打算給她正式的名分,納為嬪妃。武則天明顯感到了不安,年輕就是資本,外甥女第一步嬪妃,第二步說不定就是皇后,這樣下去還了得?

  所以,她堅決反對高宗給魏國夫人正式身份。《資治通鑑》裡是這樣記載的:“上欲以魏國為內職,心難後,未決,後惡之。”不得已的情況下,武則天開始了決定人生命運的第四次謀殺。

  這時,對於已經在政壇摸爬滾打多年的武則天來說,藝術地殺一個人易如反掌。她借自己的兩個異母哥哥送食之機,暗中下毒,誘騙魏國夫人食用。魏國夫人一聽是孃家人所獻,毫無防備就吃了,結果七竅流血而亡。

  截止第四次謀殺為止,武則天基本上還是在為生存而戰,在政治資本積累得足夠雄厚之後,武則天決定把自己的野心上市——做皇帝。但是讓他始料不及的是,自己的敵人這次是她的兒子。公元656年,原本的太子李忠被廢,唐高宗改立武則天所生的長子李弘為皇太子。李弘深得父皇的鐘愛,立為太子後,仁孝謙謹,禮接士大夫,朝廷無不期待其成為一代明君。高宗和武則天出遊東都洛陽的時候,李弘留長安監國。當時遇上大旱,關中鬧起饑荒,於是李弘巡視士兵的糧食,發現有吃榆皮、蓬實的,就私下命家令寺給他們米糧。到了咸亨四年(673)八月,高宗因為病重,還命令李弘受諸司啟事,進行接替皇位前的實習。高宗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東宮的事,應該是不用朕擔心了。”所有這一切表明,高宗因為自己的身體原因,有禪讓太子之意。

  這麼一個能幹、又受大臣擁戴的兒子一旦即位,武則天必然要坐冷板凳。更不能讓她容忍的是,李弘還多次與她頂撞。譬如咸亨二年(671),李弘發現宮中幽閉著他的兩個同父異母的姐姐義陽、宣城公主,即蕭淑妃所生的兩個女兒,已是三十多歲的老姑娘了還未出嫁。李弘動了惻隱之心,奏請父皇恩准她們出嫁,武則天非常氣憤,馬上把兩位公主許配給了衛士。另外一件事是太子選妃未能如願。原來,太子妃初選的是司衛少卿楊思儉的女兒,望族出身,書、香門第,又有殊色。可是,就在定下婚期後,姑娘竟被武則天外甥、韓國夫人子賀蘭敏之“逼而淫焉”,婚事被荒暴地破壞了。這就造成李弘同母後孃家人的宿怨,李弘對抗武氏家族,武則天當然不會容忍,她開始了自己帝王道路上的第五次謀殺。公元675年,李弘與父母同赴合璧宮時突然死亡,時人多認為是武后毒殺他。高宗悲痛萬分,將他諡為“孝敬皇帝”,葬於恭陵,而且使用皇帝之禮舉辦後事。

  李弘死後,弟弟李賢繼任太子位。他的出生日期則明確記載為永徽五年十二月,當時還是昭儀的武則天隨高宗謁太宗的昭陵途中突然小產,因其未足月而生,所以對這個兒子特別冷酷。李賢自幼“容止端雅”,小小年紀就已讀了《尚書》、《禮記》、《論語》等,過目不忘。曾受封為雍王,高宗對李賢也十分愛寵。李賢聰明好學,處事果斷,在士人中有一定聲望。他組織一批名儒註釋《後漢書》,儘管得到父皇的褒獎,但也引起母后的猜疑,因為《後漢書》載有後漢大權落入皇后和外戚之手的史事,帶有譏諷時政之嫌。兩年後,高宗下詔改元為調露,與武則天巡幸東都洛陽,命李賢監國。監國期間,李賢處事明審,頗得朝中大臣擁戴。

  兒子越能幹,將來就越難以控制,對自己的帝業威脅也就越大,這是武則天無法接受的。加上她的寵臣明崇儼多次挑撥,武則天逐漸萌發了廢掉李賢的念頭。她屢次下書訓誡兒子,並讓人撰寫了《少陽政範》和《孝子傳》二書供李賢研習忠孝之道,還“數作書以責讓賢”。書中暗寓訓斥的意思。李賢天生聰明,當然看出了其中的奧妙,是母子間的矛盾越來越大。明崇儼在路上被強盜所殺,武則天懷疑由李賢主使,大索盜犯,數月沒有結果。李賢對母后的做法心懷失望,於是有些自暴自棄。他開始狎暱女色,放浪恣行。武則天召李賢至洛陽,派遣薛元超、裴炎、高智周三人去東宮搜查,三人竟在東宮查得皂甲數百具,又誘令趙道生訐告太子,硬把明崇儼被殺之案加在李賢身上。武則天遂提出大義滅親四字,打算把李賢置諸死地。高宗代子求情,將廢李賢為庶人,幽錮一室,不久又流徙距京師兩千三百里的巴州。

  然而已經沒有翻身之力的李賢還是不讓武則天放心,因為他曾經寫過一首《黃臺瓜詞》:

  “種瓜黃臺下,瓜熟子離離,

  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

  三摘猶為可,四摘抱蔓歸。”

  這首詩與曹植的七步詩有異曲同工之妙,暗示母親對親生骨肉的冷酷,在當地流傳頗廣。也許是殺人殺慣了,亦或是李賢的能力和影響力太有威脅了,武則天決定第六次實施謀殺,剷除一切敢於冒頭的威脅。於是她讓邱神績馳赴巴州,逼令李賢自殺。然後佯貶邱神績為疊州刺史,過了一段時間事情漸漸平息,又召邱神績為金吾將軍,宮廷裡才慢慢得知武則天殺李賢的事。

  李賢死後,她和高宗的另外兩個兒子水平皆屬一般,而且一個怕老婆,另一個膽小懦弱,再也不能成為武則天帝業道路上的絆腳石。至此,經過數十年如一日的“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六親不認政策,武則天終於掌握改朝換代所需要的全部本錢,一個女皇帝的出現只是時間問題了。

  每一個帝王都有他的優缺點。

  其餘的就不過多評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