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康熙童年的八大不幸

  俄國彼得大帝小時候的學習生活,就是“讀讀、寫寫、背背”(《彼得大帝傳》),讀就是讀書識字,寫就是練習寫字,背就是背誦聖書中的段落。這同康熙大帝小時候的學習生活,十分相似。

  玄燁小時候,受過良好的、系統的教育。他的老師是當時最優秀的。他自己說:“朕自幼讀書,於古今道理,粗能通曉。”(《清聖祖實錄》卷三〇〇)可見玄燁童年讀書,初步瞭解歷史,瞭解經典,古今道理,粗略通曉,為他後來治國、平天下做了基礎性的準備。

  第三,出痘後才有皇位。前面我講過,玄燁童年“出痘九死一生”、“臉上留下麻子”。玄燁出痘,雖身體痊癒,臉上卻長了麻子,留下終生遺憾。但正是這個缺憾,在他繼承皇位這件事情上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從現有的史料看,玄燁的皇父順治皇帝應該是患天花不治而去世的。因此,在他臨終前商量皇位繼承人時,把曾經出過天花作為一項重要條件。這是因為患過天花的人,具有終生免疫力。皇父死得太早,朝廷震動太大。為著朝廷政局穩定,也為著江山堅固,玄燁便因禍得福,榮登大位。

  第四,憂患中較早成熟。前面我講過,玄燁童年“八歲痛失皇父”、“十歲痛喪母親”。玄燁自幼懂事,他在十歲以前,先後遭遇喪父、喪母之痛,目睹世態炎涼,知道人間冷暖,磨難中使他早熟。他說:“幼齡讀書,即知酒色之可戒,小人之宜防,所以至老無恙。”(《清聖祖實錄》卷二七五)玄燁從小決心戒酒、戒色、戒小人。他終生不酗酒、不荒淫、不親暱小人。他從小學會了體察人生,善解人意。儘管他那時不諳世事,然而在與額娘(母親)不多的接觸中,額娘黯然的眼神和隱露的悲愁,都會使他有所感悟,引起他幼小心靈的共鳴。在皇父與生母的矛盾糾葛中,他本能地同情額娘,同情弱者。由此看來,一個人小時候,吃點苦,受點罪,經過坎坷,受過磨難,可能對其以後人生的成長,事業的成功,會產生巨大的積極影響。吃苦與磨難可以錘鍊一個人的品質、意志、見識和勇氣。所以,小孩子吃點苦頭,受點磨難,可能是好事,而不是壞事。

  一天,皇父問來到身邊請安的皇二子福全、皇三子玄燁、皇五子常寧(長寧)長大之後有什麼志向。皇五子常寧,因剛3歲,不能回答;皇二子福全回答說:“願為賢王。”皇三子玄燁雖年齡不大,卻從容地答道:“待長而效法皇父,黽勉盡力。”(《清宮述聞》)皇父順治帝聽了玄燁的回答後,稱讚他有遠大的志向,另眼相看。

  玄燁之所以最終成為一代偉人,是不是天資聰穎,大過於人呢?他自己認為:“朕之生也,並無靈異;及其長也,亦無非常。”(《清聖祖實錄》卷二七五)就是說,玄燁小時候並沒有特別超人的靈異,也沒有過人的天才。玄燁不是生而知之,乃是學而知之。康熙大帝的過人之處是,天性好學,精力充沛,孜孜不倦,永不知足——學而得之,行而得之,思而得之,悟而得之。

  一個少年,一個青年,立下鴻鵠大志,選定努力方向:“立心以天下為己任、許死而後已之志。”(《清聖祖實錄》卷二七五)這就是玄燁少年時期立下的志向和價值觀。玄燁在“治國、平天下”的高遠理想下,再加上後天的好學不輟,勤勉努力,終於使他成為一代偉人、千年一帝。

  少年天子“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第五十八章)。禍,固然使人痛苦,卻增強人的意志;福,固然讓人快樂,卻腐蝕人的精神——既應促使禍轉化為福,也要防止福轉化為禍。

  順治十八年正月初七日(1661年2月5日),舉國上下還在過年的期間,玄燁的皇父順治皇帝駕崩了。順治帝臨終之前,在皇位繼承人的問題上曾經反覆權衡,最終選擇了皇三子玄燁。

  著名的大清皇朝康熙帝,登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