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曾幾何時,英勇無畏的吳三桂

  這些八旗兵,當時卻錯誤的分析了形勢!他們認為,為什麼明朝出來作戰的部隊只有這麼少呢?對了,肯定是誘敵深入之計,我們可千萬別上當!於是,輕而易舉的,吳三桂就率領這可憐巴巴的二十來個人,一舉突破了重圍,將其父親救回到了城中!

  根據《庭聞錄·卷6》記載,吳三桂就是在這次戰鬥中,鼻子受到創傷而留下了輕微疤痕。幸虧他受傷時很年輕,靠著他旺盛的生命力,恢復得很快,疤痕還不那麼顯眼。也許他感到這是一個缺陷,每當與人談話不投合時,就用手“自捫其鼻”,這已成了習慣,到了晚年,也未改變。據長期同他一起共事的人說,觀察他的這個下意識的動作,“百不失一”。

  我們回過頭來再說吳三桂的舅父祖大壽。這個時候,吳三桂的舅父祖大壽親自出城迎接,並替吳三桂申請擢升!吳三桂孤膽救父之事,一時傳為佳話!吳三桂也因為這份功勞被提升為遊擊將軍。這時,他還不到20歲,這在當時可謂出類拔萃!

  與此同時,吳三桂的義父高起潛得到三桂救父出圍的消息,大喜,說:“真是我的兒子啊!”關於高起潛這個人,這裡暫且從略。以後可能會說到關於他的小故事。

  這幾乎是小說演義中才會有的一戰,既奠定了吳三桂軍旅生涯的起點,也造就了他“孝聞九邊,勇冠三軍”的傳奇名聲,以至戰後他的“忠孝之名,夷夏震懾,即四王子亦曰:‘好漢子!吾家若得此人,何憂天下!’”《吳三桂紀略》中所說的四王子,就是大清皇帝皇太極。

  一時之間,幾乎大明朝的每一寸土地上,都傳揚著“聰俊絕人”、“純忠極孝”、“夷夏震懾”、“勇冠三軍、孝聞九邊”的吳三桂孤膽救父的英雄事蹟。

  可惜,天道終歸是不公的。多餘的話,不想多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