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古代四大流放地在哪裡?

  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

  知汝遠來應有意,好收吾骨瘴江邊。

  此詩,是寫給前來為他送行的侄子的。字裡行間,除了透骨的悲涼之外,還詠歎地預言:他的一把老骨將埋葬於出使的潮州瘴江。詩中表現了作者無罪被貶,英雄雖然失意,但仍剛正不阿的精神。

  縱觀古代文人,被貶官者多多,凡是直抒其心意的文人,大都留下仕途失意被貶官和流放的歷史。僅以唐代為例,文人中就有李白、白居易、駱賓王、劉長卿、柳宗元、宋之問、張九齡、王昌齡、劉禹錫、元稹……但不同的是,他們在人生低谷中的行跡,卻有著千差萬別———可以這麼說,其中幾乎沒有一個人的足跡,能與韓愈的生命旅途媲美。這些文人雅士,大烏紗帽一旦變成小烏紗帽,多表現得心灰意冷,在自舔傷口中,寫出些悲憫自憐的詩歌;而韓愈與眾不同,儘管他在被貶官的路上,也曾寫下“好收吾骨瘴江邊”的自憐詩章;但到了潮州赴任之後,卻將自身傷痛閒置一邊,把庶民百姓冷暖放在了至高無上的位置。

  韓愈初到潮州上任之日,正是潮汕江河鱷魚成災之時,當時此地的黎民百姓,因為繼承了遠古的迷信傳說,認知鱷魚為水中之神靈;每到鱷魚成災時,都屠宰了牛羊豬狗等生靈,投入江中,以求平安。韓愈一向尊重孔孟正統儒理之道,反對神鬼的玄學之說,便不顧疲勞地日夜遊說於江水之邊,宣揚除鱷才是自我拯救之良策。潮州自古為客家族人之領地,其族人一向信奉神靈。因而驅鱷之舉步履維艱。但生性執著的韓愈,一直不改初衷,在其不懈的努力之下,終於獲得了善果,不僅將為害一方的鱷魚驅之於海,讓潮州百姓從“江神”的精神奴役中解放出來;還以驅鱷為機遇,興修水利,打開引水澆灌之門,給封閉的沿江大地,帶來五穀豐登的年華。

  因而,後人一直懷念其德政,在江邊立起臨江亭和亭內的功德碑。其影響之大穿越了時空,直到明朝嘉靖年間(1537年),禮部右諫沈伯鹹,還特意在韓山寫下了“功不在禹下”的碑文,以示對貶官到潮州後韓愈德政的崇敬。

  韓愈還在潮州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革除當地的陳年陋習。當時的粵東,處於大唐版圖上相對封閉落後的地區,韓愈貶官到此地時,該地盛行販賣人口之惡習,地方誌中留有“其荒阻處,父子相縛為奴”的記載。用白話文解析,就是在饑荒之地,有錢人家能收貧窮人的全家為奴。韓愈為革除這種陋習付出了比驅鱷之舉更為艱辛的努力,一掃沈積於粵東的千年惡習。韓愈早有銘言喻世:“業精於勤荒於嬉。”他就是用這種不知疲憊的執著精神,完成他解放奴隸的壯舉的。據地方史料記載,韓愈此舉開花結果後,曾有貧苦奴民稱他為粵東嶺南的“韓青天”。

  一個仕途敗落的文人,能不顧自我傷痛而把疾苦黎民之痛苦放於其上,並拿出全部精力為其解痛者,華夏大地惟韓文公一人也!

  後人為了紀念他為文為人之德,在韓山綠色環抱中,為他修建了雄偉的紀念祠堂。據知,前國家領導人是從不到處隨便題詞的,但他卻在韓愈祠宇的石牌樓上,親筆寫下“韓文公祠”四個蒼勁有力的大字。沿石階攀登約百米,即韓文公祠宇中的主殿,韓愈雕像之上懸掛著“百代文宗”的牌匾,兩個古代侍衛模樣的泥塑,站在韓愈兩旁陪伴著他的英魂。沿山而上的迴廊兩側,皆為唐代之後官人和文人對他的評說,始自宋代蘇軾,一直伸延到元、明、清以及民國時期。本人統計了一下,總共40塊碑文,碑文以各種書體刻下了這位“百代文宗”的盛譽。至於潮州的本土人士,更是以韓愈曾在此地駐足為榮。

  彭水鬱山是唐朝流放之地,原屬黔州府。

  黔州是唐朝南方流放之都

  黔州,原名奉州,是北周武帝保定四年(公元564年),涪陵“蠻帥”田思鶴在今鬱山所置,後北周武帝建德三年(公元574年)改為黔州。

  鬱山一直為黔州府所在地,黔州府曾統領現重慶渝東南、貴州銅仁、湖北鄂西、湖南新晃、廣西玉林等地。黔州因鹽丹而繁榮,也成了朝廷被貶官員的主要流放地。

  公元659年4月,唐太宗的舅子長孫無忌被降為揚州都督,安置於黔州,保留一品供給。7月,逼令無忌自縊,初葬於信寧烏江左岸,現此地人稱“太子墳”。公元674年9月,追復官爵,遷葬昭陵。

  公元660年5月,原高宗太子梁王李忠被流放黔州,囚於李承乾故宅。公元664年12月,上官儀、王伏勝被誣陷謀反問成死罪,許敬宗等人誣告李忠為同謀,被高宗賜死於鬱山,初葬今保家鎮陳園村,次年收葬昭陵。

  公元680年10月,唐太宗十四子李明被流放到黔州。公元682年,又被黔州都督謝佑假傳聖旨,逼其自殺。公元710年,李明的靈柩才運回長安,陪葬昭陵。

  公元688年,越王李貞反叛失敗,青州刺史霍王李元軌(唐高祖的兒子)因同謀獲罪,被流放黔州監禁。當年12月,囚車到達陳倉時,元軌命歸黃泉。

  此外,唐代史官柳芳、宋代大詩人兼書法家黃庭堅等也曾被貶流放黔州。

  太子李承乾暗中聯絡叔父李元昌和大臣侯君集等人,陰謀發動政變,沒想到消息很快敗露。貞觀十七年,承幹太子位被廢,貶為庶人,流放鬱山。

  太子李承乾為何會被流放鬱山?他又是怎樣從長安來到鬱山的?蔡盛熾說:“這與李承乾謀反政變失敗和鬱山當年的富饒有關。”

  太宗有14個兒子,李承乾是長子,另有四子魏王泰、九子李治等。李承乾自幼聰明伶俐,太宗對他很是喜歡。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十月,太宗剛剛即位,便將年僅8歲的李承乾立為太子。起初,李承乾積極上進,能識大體,頗得太宗和朝廷大臣的好評。後來卻慢慢沾染惡習,喜好聲色,生活荒淫頹廢,尤其最出名的是李承乾在東宮搭起帳篷,自己扮演突厥勇士。穿突厥服,頭梳突厥髮型,過著突厥遊牧民族的生活。還揚言:“我試做可汗死。”然後叫屬下騎馬環繞他奔跑,痛哭並割破臉皮。李承乾餘興未盡地說,他要去當突厥人。如此行徑讓太宗動了廢立之心,開始屬意四子魏王泰。

  魏王泰恃寵驕橫,久有奪嫡之心。他一方面想方設法取代太子長兄,但是另一方面卻不知收斂,引起朝廷大臣不滿。太子李承乾感覺到自己地位岌岌可危後,便暗中聯絡政治上失意的叔父李元昌和大臣侯君集等人,陰謀發動政變,沒想到消息很快敗露。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四月六日,太子位被廢,貶為庶人。

  太宗為何將李承乾流放到黔州鬱山?

  蔡盛熾說,因為在夏代之前,鬱山都已開始發現和利用鹽泉,鹽一直是珍品,只有少數達官貴人才吃得上;鬱山先秦時又開始採礦煉丹,而丹是提煉防止屍體腐爛的水銀和讓人延年益壽的仙丹的原料,同樣珍貴。因鹽丹,鬱山發展成為南方富地。在唐代,更是道、州、縣三級治所所在地,是今川、渝、黔、湘、鄂、桂六省市結合部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承幹謀反,父親唐太宗雖然極其氣憤,但畢竟是他兒子,他不想趕盡殺絕,只想讓承幹遠離京城,少惹是非。於是,太宗就將他流放到了鬱山。

  謀反失敗後,李承乾先是被關在右領軍府幾個月。大約八月底至九月初,才與丫環可心等隨從一道,被押著從長安上路,穿越秦嶺、巴山,經西鄉縣子午鎮,然後到漢中、達州、梁山(梁平)、墊江、樂溫(長壽)、涪陵,再乘船沿烏江而上,過武隆、彭水,最後沿鬱江逆流到鬱山。因道路艱險遙遠,李承乾傷心絕望,精神萎靡不振,一路上走走停停,跋涉了近一個月,同年九月才抵達鬱山。

  太子鬱山軼事

  關於他的死因,史書無記載,但當地至今流傳著三個版本,其中抑鬱成疾版本最可信。

  “李承乾到達鬱山後,被安置進事前已備好的流所內。”蔡小榮說,該所位於開元寺附近(在現鬱山鎮政府周邊),設施簡陋,不但與皇宮有天壤之別,甚至不及當地富戶居所。其建築可惜現在已不在。他終日以淚洗面,閉門不出,茶飯不思,油鹽不進,身如枯槁。

  “我們這裡有一道菜據傳就是當時李承乾的隨身丫環可心發明的。”蔡小榮說,李承乾在鬱山整天不吃不喝,可心看在眼裡,急在心上。她用盡各種烹調方法,不斷變換口味,仍無濟於事。

  一天,可心邊為李承乾做雞肉丸子,腦子裡邊想著“怎麼辦”?

  調雞蛋清時,她因走神,竟將蛋清調成了泡沫。剁雞脯肉時,她再次走神,又將雞肉剁成了肉末漿。她索性將二者混合攪拌,一起倒入湯中,沒想到不但泡沫不散,反結成了白白的“豆花”。驚奇之餘,可心加以佐料後品嚐,味道細膩鮮美。進餐時,李承乾也一反常態,連吃了兩碗。從此,“雞豆花”這道美食便在鬱山傳播至今。蔡小榮稱,鬱山許多菜品都與雞豆花一樣做工精細,與周邊地區飲食做法截然不同,究其原因,都與當時鬱山的富饒及唐朝皇親國戚流放鬱山有關。

  李承乾被流放到鬱山後,僅活了一年多,就死在了鬱山。蔡小榮說,關於他的死因,史書無記載,但當地至今流傳著三個版本。

  版本一:相傳他到達鬱山後,多病,精神一直萎靡不振,長期中熱毒,拉肚子。周邊藥鋪郎中都看遍了,無人能治,最後脫水而死。

  版本二:他被廢流放到鬱山後,對回京絕望,破罐子破摔,自暴自棄,喜色惡習不改。一天,他在河邊看到一年輕美貌女子,一心想佔有。女子不從,向山上狂奔。李承乾尾隨其後緊追,追至小地名馬頸子處後表明身份,女子被嚇住,只得依了他。完事後,因累上加累,承幹吐血而亡。百姓認為他自選了一塊風水寶地,後將他葬於死處。

  版本三:李承乾被貶到鬱山後,生活環境、政治待遇、心理落差都特別大。他滿腹心酸無處述說,特別是每當開元寺鐘聲敲響時,他就想到長安,想到父皇,想到昔日自己所擁有的一切。他心疾難除,整日茶飯不思,油鹽不進,最終抑鬱成疾,無藥可治,死在流所。

  三個版本中,蔡盛熾和蔡小榮都推崇第三版本,因為被廢遭貶,從太子到庶民,從皇宮到流所,對長期生活在深宮的李承乾來說,打擊確實太大。

  李承乾是第一位被貶到彭水鬱山的皇親國戚。蔡小榮說,因為他和長孫無忌、李忠、李明等的到來,原本獨立的鬱山文化被融入了許多宮廷色彩。其間誕生了一些皇家特色建築,萬壽宮、文昌宮、紫雲宮、玄天宮、開元寺、天池寺等“九宮十八廟”的建築風格及工藝,周邊地區從來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