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荷葉包飯”典故

  唐宋以後,民間吃“荷葉包飯”在南方盛行起來。柳宗元在《柳州峒民》中就有:

  “郡城南下接通津,異服殊音不可親。青箬裹鹽歸峒客,綠荷包飯趁墟人。”

  寫了少數民族地區趕集的人們多有食荷葉包飯的。江南由於是魚米之鄉,河湖縱橫,湖塘處處有爭豔的荷花,江南人用荷花荷葉入饌更是歷史悠久。尤其用荷葉包米蒸飯,那種沁人心脾的清香,特別是在夏季,碧綠的荷葉包裹上軟潤爽鮮的飯糰,荷葉的香氣浸透其中,清淡爽口,令人食慾大振,暑溽皆忘。

  有詩為證:“泮塘十里盡荷塘,姊妹朝來採摘忙。不摘荷花摘荷葉,荷葉包飯比花香。”

  該詩讚美了荷葉飯的清香賽過了嫵媚的荷花,極言飯之味美。到了清代,荷葉包飯在民間已有高中低不同檔次之分了。明末清初著名學者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記載道:“東莞以香粳、雜魚、肉諸味,包荷葉蒸之,表裡香透,名曰荷包飯。”就是比較精緻的飯食了。後來人們在優質大米里放入各種時鮮和名貴菜餚,更是吃著風味佳美、聞著荷香誘人的美食。有趣的是廣東人吃荷葉包飯又引發出用荷葉包制“糯米雞”的花樣來,它如北方人喜食的“荷葉米粉蒸肉”,更有荷香鮮美的獨特風味,是酒家菜樓常備的美食,很受消費者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