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乾隆年間菲律賓群島還差點併入中國?

  在此前後,呂宋以南,出現了菲律賓歷史上第一個國家——蘇祿蘇丹國(在西班牙入侵菲律賓前,該國是當地社會經濟比較發達的國家之一)。公元1409年鄭和三下西洋時路過蘇祿,在和樂與蘇祿第二代東王巴哈剌會晤,並贈對方豐厚禮物。叭哈剌對中國富庶繁榮十分仰慕,與同信奉伊斯蘭教的鄭和也一見如故,請求同船到中國“朝覲觀光”,但鄭和當時領命出訪印度、錫蘭(斯里蘭卡),歸期未卜,因此婉拒。叭哈剌在鄭和走後向西王、峒王轉述中國“盛況”,令二王嘖嘖稱羨,三王決定共同設法赴華。

  1417年,東王巴都葛叭哈剌、西王麻哈剌叱葛剌麻丁、峒王妻叭都葛巴剌卜及隨員、家屬等共340多人航海來到中國,當時明成祖正在北京為遷都做準備,蘇祿三王抵達南京後又換船沿運河北上,於八月初一抵達北京朝覲,逗留27天,受到明成祖接見、賜封和隆重接待,進貢“金鏤表文”和“珍珠、寶石、玳瑁諸物”,明成祖“賜印誥、襲衣、冠帶及鞍馬、儀仗器物,其從者亦賜冠帶有差”,臨行時再獲接見,三王各獲得“金鑲玉帶一條,黃金100兩,白金2000兩,羅錦文綺200匹,絹300匹,鈔1萬錠,錢3000貫,金繡蟒衣、麒麟衣各一襲”。

  終明朝一世,外國國王親自來訪的寥寥無幾,三王一齊來訪的僅蘇祿一例,因此所受的禮遇也是最鄭重的,和南洋號稱“最恭順”的滿剌加相同。

  由於南北往返,舟車勞頓,加上寒流突襲,習慣熱帶氣候的叭哈剌沿運河南下至山東德州,因病醫治無效,於九月十三日與世長辭,遺命留葬中國。明成祖聞訊後派禮部郎中陳士啟前往祭奠,以國王禮節將扒哈剌葬於德州,並賜諡號“恭定”。安葬扒哈剌後,西王、峒王一行辭別歸國,而東王一家除長子都馬含回國嗣位外,其餘家屬包括王妃葛本寧、叭都葛蘇性,次子安都祿、三子溫哈剌等10人留德州守墓。

  蘇祿蘇丹國希望成為“中國固有領土”被乾隆拒絕

  東、西、峒三王則得到明朝“冊封”,屬於東亞典型的“藩屬關係”,但這種所謂“藩屬國”並非真正的統治,而是一種特殊利益交換關係,即中國皇帝從“天無二日民無二主”傳統理念,認為自己是天下萬國宗主,其它國家都歸自己“領導”,而弱小鄰國一來畏懼中國實力,二來希望通過“朝貢”換得成倍的“賞賜”,獲取利益,也樂得“嘴上服軟”。不過,此後在明朝官書上,蘇祿三王此後的“朝貢”記錄寥寥無幾。蘇祿東王留下守墓“三年”的10名家屬,僅叭都葛蘇性一人在6年後歸國,其餘都留在德州,終明朝一世,他們的國籍都是蘇祿,是明朝的“客人”。

  17世紀,清朝取代明朝統治中國,此時江河日下的蘇祿蘇丹國,國王正是東王后裔,他們希望依靠中國,抵禦西班牙人的步步蠶食。1726(清雍正四)年,蘇祿蘇丹遣使“朝貢”,重建了和中國的“藩屬”關係;1731年,蘇祿蘇丹親自“來朝”並拜謁了蘇祿東王墓;1733年,蘇丹應在德州守墓的東王后裔請求,上書雍正,希望給予這些人中國國籍,獲得批准;1753(乾隆十八)年,蘇祿“老蘇丹”上《請奉納版圖表文》,請求將本國土地、丁戶編入中國版圖,這是因為蘇祿被西班牙百般欺凌,強弱不敵,希望依託中國,尋求庇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