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漢姓猶太人?

  開封猶太會堂始建於1163年。1512年重修會堂時改名為尊崇道經寺,為避免與穆斯林清真寺混淆。1642年,開封城遭遇黃河決堤,猶太會堂被沖垮,散失許多經書。1663年再次重建會堂,又叫回清真寺,因為不想和道教混淆,此時,開封猶太社團總人口只剩下鼎盛期的一半。

  進入17世紀後,開封猶太社團與外部猶太世界失去聯繫,陷入孤立狀態。1679年由上面提到的趙大官人重修會堂。到了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也就是第一次鴉片戰爭期間,開封再遇水災,會堂遭難。九年後,開封猶太社團的最後一位猶太教神職人員離世,開封猶太社區自此失傳希伯萊語,開封社區的猶太宗教生活和猶太身份識別暫時落下帷幕。

  據記載,開封猶太人中甚至出了佛教徒,1866年有一位猶太后裔皈依佛門,法名本道。進入20世紀,上海猶太人試圖幫助開封猶太后裔恢復猶太傳統,可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當時的開封猶太社區連最基本的割禮習俗也不是在男嬰出生八日時執行。儘管還有極少數的開封猶太人解放後保存猶太文化習俗,比如七大姓中的石家在飲食上仍遵守猶太傳統的挑筋規定,逾越節時用毛筆沾雞血塗抹門楣,並用白水煮羊肉祭祀祖先,但大多數開封猶太人對於猶太教基本知識已經一無所知。

  整個開封猶太社區在過去的一兩百年幾乎沒有舉行任何猶太傳統節日活動,而是像漢族一樣保持送神日、接神日、中元節、清明掃墓、祭祖等風俗。開封猶太社區的最近的一次逾越節還是在2014年,這也是消亡的開封猶太社區近200年來的第一次逾越節,值得注意的是,這場逾越節盛宴是在外來猶太組織的幫助干預下才得以舉行,其中的特色猶太菜也頗有中國風味,其中有豆腐竹筍湯、蒸魚和大盤的炸蔬菜蘸芥末醬。時至今日,原來猶太會堂所在地已經變為開封市第四人民醫院,會堂留下的唯一痕跡便是醫院鍋爐房裡的古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