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歷史上最早東、西二帝並存的時代

  在中國春秋歷史時期,齊桓公稱霸國際之後,齊國便一直處於東方局部霸主的地位,雖然和晉、楚相比,他的強權難以擴展到全天下範圍,卻足以自得其樂。但是,齊國國土面積大不,這一點和秦國不在一個層級上,是一個非常明顯的弱勢,國家發展擴張的土地不多。這是一個硬傷。而秦國,早在穆公時代,便確立了向西發展的國策,為日後的大秦帝國的擴張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秦孝公、秦惠文王時期進一步吞併巴蜀,更是將國家領土面積成倍擴展。再回頭看看齊國,背後除了一望無際的大海,其它什麼都沒有。那個時代,如果齊國有一個航母編隊,估計從海上出發,收拾整個小日本的領土沒有問題。但這只是假設。

  既然無法擴張,齊國又是如何自強的呢?沒有別的辦法,拉動經濟的三家馬車,就只能靠貿易這一輛馬車了。因為,齊國擁有豐富的海鹽和漁業資源,發達的海外貿易,財政收入為七雄之首。此外,齊國人口密集很大,單是首都臨淄,就有人口七萬戶。齊國的老百姓也最會生活的老百姓,最喜歡富裕安樂、小富即安的小資生活,這一點恐怕也是七國中最有代表性的國家。用蘇秦的話說是,齊國的民眾是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彈琴擊築,鬥雞走狗,六博蹋鞠者。臨淄之塗,車轂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氣揚。”古人心中的小康社會,不過如此吧!

  齊國不但經濟發達,文化事業也很繁榮。齊桓公時期便在國都臨淄的稷下置學宮,“設大夫之號”,招聚天下賢士。稷下學宮存在的一百五十年間,學派雲集、平等共存,百家爭鳴、學術自由,求實務治、經世致用,孕育或發揚了儒、道、法、名、陰陽、兵、雜等各家學說,使齊國成為天下學術文化的中心,也成為中華文化發展的核心區域之一。齊國的文化、道德、哲學成果完全可以和幾乎同時代的古希臘哲人柏拉圖在雅典創建的阿卡德米學園相比亦毫不遜色,對身懷學識的大家,齊國敞開胸懷。

  比如,當魏惠王土財主似的給齊王呈獻寶物時,齊威王卻把人才比喻為稀世珍寶,可見齊國對人才的重視,更令人感嘆唏噓,嚮往不已。事實上,單就經濟發達與文化發展這兩項而言,齊國絕對是戰國七雄中的老大。那麼軍事呢?齊國在戰國時代的軍事強盛,始於齊威王時代,終於齊湣王。在齊湣王執政的數十年內,齊國急劇敗落,最終退出強國行列。齊湣王三十六年,齊王自認為國家強盛,可以稱帝,於是接受秦國建議稱自己東帝。齊湣王時期,齊國的國力實際上已經大不如以前,在蘇秦的族弟蘇代的勸說下,齊湣王才認識到秦國讓自己稱帝是想把自己放在火上烤,四面樹敵,會讓齊國滅亡的更快。認識到層意思後,他自覺的摘掉了帝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