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劉邦與大嫂有著怎樣的過節?

  這個樑子是這麼結下的,“始高祖微時,嘗闢事,時時與賓客過巨嫂食。嫂厭叔,叔與客來,嫂詳為羹盡,櫟釜,賓客以故去。已而視釜中尚有羹,高祖由此怨其嫂。”

  原來劉邦早年整天遊手好閒,喝爛酒,睡寡婦,跟一幫小混混們在一起打架鬥毆、惹是生非,大嫂很看不慣這個小叔子。最讓她討厭的是,劉邦一犯了事,官府要捉拿,他就帶著這幫小混混跑到大嫂家來躲避,還要大嫂吃喝招待。大嫂實在是煩透他們了,後來想了個辦法,等劉邦一夥人來家裡,嫂子假裝鍋裡的羹早已吃完,故意用勺子把鍋底颳得噹噹響,一夥人看到這動靜,明白了是怎麼回事,悻悻地丟下劉邦藉口都走了。等劉邦湊到鍋跟前一細看,發現鍋裡還有羹,從此心裡就對大嫂產生了極大的怨恨。——太不給咱面子了!

  正因此,“及高祖為帝,封昆弟,而伯子獨不得封。”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劉邦做了皇帝,其他兄弟子侄都得到分封,唯獨不給大哥的兒子一點賞賜。為這事,劉老太公看不過眼去,找到劉邦,替大兒媳和大孫子求情。劉邦這樣回答他爹:“某非忘封之也,為其母不長者耳。”爹呀,我不是忘了封我這個侄子,是因為他那個娘不是個厚道人。最終,在劉老太公的一再勸說下,劉邦才給侄子劉信封了個侯,而這個侯,劉邦的大嫂聽了,直叫她羞臊臉紅無地自容。

  劉邦給侄子劉信封的侯名為“羹頡侯”,羹頡侯是個什麼意思呢?安徽舒城縣有個羹頡山,劉信的封地正是在這裡。貌似巧合,實則是劉邦蓄意要讓大嫂難堪——“頡”與“戛”字同音,意作敲擊,“羹頡”亦即“敲擊羹鍋”,——讓你當年假裝刮鍋底不給咱兄弟們飯吃!你說兒子頭上戴著這麼一頂貴冠,讓做母親的天天想起當年慢待小叔子的事,還不心裡總鬧得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