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康熙年間的“詐屍案”真相

  看到這份“查抄清單”,康熙帝厲聲責問滿朝文武:“噶禮贓銀甚多,如此恣行貪汙,婪贓累累,何竟無一人劾奏?!”這話便有些不講理了,從噶禮貪汙開始,前前後後彈劾他的奏章就沒停過,要不是皇上維護,何以養虎成巨?

  不過,也有歷史學家考據,認為噶禮的被誅實則是因為“黨附太子”,策劃讓太子“早謀繼位”。按史料所載,查抄噶禮家產與再次廢太子胤礽相隔只兩個月,皇朝慣例,這麼短的時間,不可能連續掀起兩起完全無干的“大案”,此二者必有聯繫,甚至可以理解為“查噶禮”是“廢太子”的前奏,是剪除胤礽羽翼的舉措。

  噶禮“詐屍”了?不!其實是未死!

  《履園叢話》裡記載,都察院對噶禮下毒弒母一案“奉旨廷訊”,核實案情無誤之後,“發部議凌遲處死”。康熙恨極了噶禮的辜恩,“命先將噶禮眼珠打出,又割其兩耳,籍沒其家,妻子同謀,法皆斬首”。

  康熙的處置是前所未有的殘酷與恐怖,但是細細追究,噶禮的“犯罪升級”,始作俑者恰恰就是康熙本人。設想,假如康熙不以人情取代法制,堅持依法治國,噶禮貪汙伊始就加以懲處,頂多流放邊陲或坐幾年大牢,絕不會落得如此下場吧。

  不過,康熙絕對沒有想到的是,由於他的一絲善念,噶禮依舊找到了逃生的機會。

  《履園叢話》對此事的記載十分詳細:行刑之前,康熙突然下旨“賜帛”,改斬首為絞刑,讓噶禮落個全屍,噶禮立刻給監絞官行賄,讓他在“帛系未絕時,即行棺斂”,也就是沒有絞死,剛剛昏厥就裝入棺材。

  按照噶禮的計劃,應該是等棺材移出刑部後,監絞官再想辦法將他救出,誰知出現了本文開頭的那一幕:也許是挖眼割耳的極痛,噶禮在午夜時分“提前”醒來,在棺材裡自言自語,“聞者大駭,劈起棺”,噶禮“遽起坐,因耳目俱無,不知所之”。

  深更半夜,棺材裡坐起一具“屍體”,眼睛和耳朵裡還掛著血,這一幕嚇壞了刑部的獄卒,更讓監絞官肝膽俱裂,倘若被皇帝知道自己收了噶禮的錢,救他一命,豈不要人頭落地?監絞官急中生智,“懼事洩,一斧劈倒,連棺焚化,始行覆命”。

  這等於把噶禮當成殭屍處置了。

  而康熙帝得知噶禮“詐屍”一事之後,頗為驚詫,苦笑著說了一句“這奴才真燒坯也”。所謂燒坯,是製造陶器的一道程序,指經過燃燒使坯體變得堅硬,所以,把康熙的話翻譯成通俗語言就是:“這奴才還挺命硬的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