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當朝皇帝竟被臣子當眾指責“謀反”

  武定五年(547年),高歡去世,高澄承襲父職,繼續把持著東魏朝政。如果說高歡還算有點良知的話,那麼,高澄簡直就是蠻夫,就是野獸。在高澄看來,東魏的江山是高家打下來的,皇帝也應該姓高。高澄的目的,就是要取而代之,自己當皇帝。為了控制孝靜帝,高澄提拔心腹崔季舒當黃門侍郎,監視孝靜帝的一舉一動,並隨時彙報。有一次,高澄寫信問崔季舒:“痴人比復何似?痴勢小差未?宜用心檢校!”

  意思是說:“皇帝比以前如何?痴癲情況好些了沒?你可得給我用心盯著!”

  此後,孝靜帝處處受高澄掣肘。

  武定七年(549年)四月,高澄趁“侯景之亂”,攻陷了蕭梁不少城池,孝靜帝被迫封高澄為“相國,封齊王,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劍履上殿”。有了功勳,有了高位,高澄的篡逆之心更加膨脹,而對孝靜帝的欺辱、羞辱和侮辱也變得更加肆無忌憚。

  據《資治通鑑》記載:“帝嘗獵於鄴東,馳逐如飛,監衛都督烏那羅受工伐從後呼曰:‘天子勿走馬,大將軍嗔!’澄嘗侍飲酒,舉大觴屬帝曰:‘臣澄勸陛下酒。’帝不勝忿,曰:‘自古無不亡之國,朕亦何用此生為!’澄怒曰:‘朕,朕,狗腳朕!’使崔季舒毆帝三拳,奮衣而出。”

  馬騎快了,就要受到警告;敬酒不吃,就要捱打捱罵。拓跋珪當年的雄姿,拓跋宏昔日的風采,隨著北魏皇權的衰落,如今已是蕩然無存。但是,孝靜帝絕不是懦夫。儘管他身為傀儡,儘管他無力抗爭,但“自古無不亡之國,朕亦何用此生為!”

  這句話,就足以看出孝靜帝秉持著寧肯亡國,也不接受小人擺佈的決心和勇氣。

  “韓亡子房奮,秦帝魯連恥。本自江海人,忠義感君子。”此時此境,孝靜帝詠頌謝靈運的這首詩,不僅僅是受辱後的自我解嘲,同時也是反擊前的振臂高呼。不在屈辱中沉默,就在屈辱中爆發!

  這首《抒懷》,是當年謝靈運起兵前的戰鬥檄文。韓亡子房奮,是說張良僱人錘擊秦始皇,立志為國報仇;秦帝魯連恥,是說魯連以魏國屈從於秦昭王為恥,主張聯合抗秦。侍講大臣荀濟,顯然聽出了孝靜帝的心聲,於是與元瑾、劉思逸等人密謀討伐高澄,以解皇帝之危。由於朝中盡是高澄的耳目,他們便選擇了“地道戰術”,即在皇宮日夜挖掘通往城外的秘密通道,計劃與孝靜帝逃出皇宮後,組織天下兵馬,與高澄決一死戰。可是,當地道挖到城門附近時,守門軍官聽到地下有響聲,便上報了高澄。荀濟等人被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