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揭秘牛掰掰的五重間諜

  從此,袁殊通過各種關係,大量獲取日本情報。自然,首先是向潘漢年彙報,然後,有選擇地給軍統彙報--畢竟是國共合作時期,有共同的民族利益。也就是這個時期,他立下了後來為歷史所傳頌的“兩次大功”當中的一次。

  他獲取了日軍南進情報,為蘇軍兵力部署提供有力支持

  從此,袁殊通過各種關係,大量獲取日本情報。自然,他首先向潘漢年彙報,然後,有選擇地向軍統彙報———畢竟是國共合作時期,有共同的民族利益。

  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期間,袁殊置生死於度外,化裝成日本學生,越過戰線,深入到了日軍陣地偵察,提供了至關重要的軍事情報,使我方避免了很大損失。

  上海淪為孤島後,袁殊奉命(潘漢年之命,表面則是戴笠之命)留了下來。他以軍統少將的名義,成立了秘密行動小組,專門懲辦侵略者和漢奸,並得到了軍統局的獎勵。其中最為成功的是行動小組炸燬了日本在虹口的海軍軍火倉庫。為此,軍統給袁殊記了大功。

  1937年上海淪陷後,巖井英一又回到了上海,併成立了一個日本特務機關“特別調查組”,袁殊自然也成為其中一員。當然,這事不僅潘漢年知道,軍統也是知道的。後來根據潘漢年指令,事實上,是中央的具體部署並研究批准,袁殊向巖井提出成立“興亞建國運動”的本部。“興亞建國運動”本部於1939年11月在巖井公館成立。

  潘漢年借巖井之名,建立了這麼一個機構,除了掩護一個電臺外,更重要的則是出於國際反法西斯戰爭大局的考慮。當時在日偽與頑固派的夾攻下,隱蔽戰線工作的任務更為艱鉅,必須以更靈活的方式深入敵人內部。有袁殊進入日本人活動的圈子中,對獲取情報也就更加有利。而且延安由於遠離情報中心上海,正急待掌握日本大本營動向及日、汪、蔣三方相互勾結又相互矛盾的微妙關係與變化。於是袁殊利用這個機構將大量情報發往延安。

  1942年初,由日本外務省安排,袁殊作為“興建運動”的代表,應邀到日本訪問。日本外務省頭子野春吉三郎是組織這一訪問的主角。吉三郎向袁透露,當前日本的國策是準備誘降蔣介石,建立一個以日本國為主體的大東亞共榮圈,日軍已確定了南進的戰略部署。這一消息讓袁殊為之一震。袁殊彙集和分析各方面的情報,認定南進已是日軍堅定不移的戰略決策了。潘漢年立即將此情報報告延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