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梅蘭芳的夫人孟小冬如何成了杜月笙的五姨太

  一天晚上,姚玉蘭把孟小冬叫到自己的房間,讓她陪自己睡,一起聊天,子夜過後,方朦朧入睡。不知過了多久,孟小冬迷糊中覺得姚玉蘭起來了,還以為她是去上廁所,不一會,孟小冬發現回來的卻是一個男人——杜月笙,她嚇了一大跳!此時,經歷過感情坎坷的孟小冬,自知難逃杜月笙的魔掌;同時也想到這幾年來一直受到杜月笙的種種好處,恩猶未報,因此不再拒絕。翌日一早,姚玉蘭對小冬說:“小冬,你留下來吧,咱們姐妹合成一家,和那幾個蘇州女人鬥,把家產都奪來,我們兩人平分。”打此以後,孟就留了下來,自然而然成了杜月笙的情婦了。

  不久,因日寇侵佔上海,杜、姚逃往香港,孟小冬暫回北平。過了一年,杜月笙叫小冬速去香港。孟小冬到了香港九龍,在杜家盤桓數月後,仍經上海返回北平。

  1938年10月,孟小冬在北平正式拜餘叔巖為師。入門以後,小冬悉心侍奉師父,並且嚴格按照師父的要求,在這五年的深造期間,基本停止了演出。期間餘叔巖幾次手術,小冬更是不離左右,親如骨肉。最後她終成餘氏衣缽的唯一傑出傳人。1943年餘叔巖去世,孟小冬心灰意冷。她無心唱戲,當時北平正處敵偽政權時期,小冬乃以“為師心喪三年”為由,謝絕歌場,隱居不出。直到抗戰勝利,日本投降,方與程硯秋合作,通過廣播電臺向全國播唱《武家坡》以示慶祝。

  同居沒有名分

  而杜月笙那頭,1937年由於日寇來勢兇猛,淞滬防線於當年11月12日全線崩潰,日軍佔領了上海。半個月後,杜月笙擺脫了日軍的威逼,逃離上海,流亡香港。不久,姚玉蘭和幾個子女亦先後到達香港。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香港被日軍佔領。這時杜月笙剛好飛往重慶向老蔣彙報工作。隨後香港淪陷,無法復返,杜月笙從此困居重慶。一個多月後,姚玉蘭及子女等也輾轉千里,由港安全到達重慶。這一呆就是三年多。

  1945年杜月笙回到了闊別已久的上海老巢,這時姚玉蘭和幾個子女還都留在重慶,一時還回不來。他突然想起北平的孟小冬,時隔多年不見,她現在可好?想到這裡,他趕緊讓總賬房黃國棟寫封掛號快信,叫她速來上海。孟小冬從北平來到“18層樓”公寓706號時,杜月笙已等候多時。如今的孟小冬,年已快四十,由於常年嗜食鴉片,加之經常生病,身體欠安,臉帶煙容,顯得消瘦,但依然還是那樣年輕。杜月笙顧不上寒暄,一把將小冬拉進懷抱……

  從此,杜月笙和孟小冬半公開地過起了同居生活。1946年春末,姚玉蘭拖著幾個兒女,回到了上海。姚玉蘭回到上海後見老杜有了小冬,竟和她像陌生人似的愛理不理的了,十分傷心。孟小冬看在眼裡,便決定向杜月笙告辭,藉口老母年邁放心不下,暫時回北平住一段時期。

  義演破鏡難圓

  1947年8月30日是杜月笙60歲生日,當時,恰巧兩廣、四川、蘇北等地發生水災。杜月笙決定來個祝壽賑災義演,將演出收入全部用來救災,而義演的一切費用由自己承擔。杜月笙最為關心和日夜思念的是孟小冬這次能不能來。

  小冬到滬後,為了便於排戲,即寓華格臬路杜公館。按預定計劃,演出從9月3日到7日,為期5天。但因南北名伶薈萃,特別是梅蘭芳抗戰期間蓄鬚明志,已快10年未登臺;孟小冬更是觀眾渴望已久的餘派嫡傳,有不少外地戲迷遠至平、津、川、湘,甚至香港、臺灣的觀眾,聞訊乘坐飛機趕來觀賞,戲票不夠分配,黑市票翻了幾倍,還是一票難求。為滿足觀眾要求,這樣才決定大部分戲碼連演兩天,一共演了10天。

  9月7日晚,各界人士贈送給孟小冬的花籃排在戲院門前的牛莊路上,足有1華里長。孟小冬兩場《搜孤救孤》的演出,征服了成千上萬的觀(聽)眾,被內外行人一致譽為前所未有的“廣陵絕響”。一出餘派名劇,被孟小冬演唱得近乎完美無瑕,無疵可剔。小冬演出那兩天,很多參加祝壽演出的名演員都站在後臺,屏息靜聽。

  不過人們沒有見到梅蘭芳在現場看戲。事後他的管事姚玉芙透露說,梅先生在家聽了兩天電臺的轉播。現今廣為流傳的孟小冬這出戏的錄音,就是那時用鋼絲錄下的。孟小冬真可謂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了。也正因如此,才最終奠定了其不可動搖的“冬皇”地位。但這次竟是她最後一次與觀眾的見面,成了“後會無期”的絕唱了。

  孟小冬這次來參加義演時,曾想到梅蘭芳就住在上海,也一定會登臺,開始有些顧慮。萬一被派到一個戲裡,或即使同臺不同戲,也會抬頭不見低頭見,總感到某些不便。但杜月笙畢竟老於世故,似乎早就考慮在先了,把他倆的戲碼岔開,10天戲中,兩人分演大軸,梅8天,孟2天,並不見面。

  偏偏有些小報上流言蜚語,亂出主意,希望梅、孟合作《四郎探母》或《武家坡》一類的“對兒戲”,企圖通過戲臺上的陰陽顛倒,融化感情,使二人重溫舊夢,以達到臺下的破鏡重圓。這件事弄得梅蘭芳和孟小冬乃至杜月笙都很狼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