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大理國為何有十位國王出家?

  6、後理國中宗文安皇帝段正淳,紹聖2年即位,在位12年,因慧星見西方,大疫。徽宗大觀2年禪位為僧,子段和譽立;

  7、憲宗宣仁皇帝段和譽,大觀2年即位,在位39年,王老,因諸子內爭外叛,於宋高宗紹興17年禪位於僧,子正興立;

  8、景宗正康皇帝段正興,紹興17年即位,在位25年,宋孝宗乾道8年4月重霧,16日霧才散,遂禪位為僧,子智興立;

  9、神宗皇帝段智祥,南宋寧宗開禧元年即位,在位33年,理宗嘉熙2年禪位為僧,子祥興立。

  大理國時也發生兩次篡位的事:一是文經皇帝段思英在位僅一年,其叔段思良爭帝位,廢帝為僧,而自立;二是上德皇帝段廉義被楊義貞所弒而自立,篡位僅4月,高升泰討而誅之。不過這兩次篡位都沒有打著禪位的旗號。

  為什麼一代代帝王最終都捨棄江山美人而心甘情願皈依佛門呢?總體上說,這與大理國“以佛立國”、“以佛治國”,全民信佛的社會意識形態是分不開的。佛教思想在大理的統治地位從南詔晚期隆舜把佛教遵為“國教”開始,代之而起的大理國一以貫之地承襲下來,直到元代還依然如故。元朝的行巡使郭松年在《大理行記》中曾描述道:“此邦之人西近天竺,其俗多尚浮屠法。家無貧富,皆有佛堂,人不以老壯,手不釋數珠。”尤其在大理國時期,形成一種社會風氣:上至國君,下至庶民均以出家為榮;“以佛治國”的思想在政治制度上也有著充分的體現。

  一:是各級官員都從有文化的僧人中選拔。大理國中、後期也仿效中原王朝實行開科取仕,而對象是僧人中的讀儒書者(阿吒力僧人均可有家有室),標準就是“通釋習儒”,即通曉佛學的義理又熟悉四書五經。這些人便是大理國所特有的“釋儒”的階層;

  二:是舉國崇僧敬佛,國中的大事均有高僧參與決策。在人們的思想觀念中,國家的災祥禍福,都與當朝的帝王有關,與他們前世今身所作所為有著因果關係。國家一旦出現某種災禍的徵兆,便是帝王孽障纏身,只有出家,才能消災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