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我國的少數民族基諾族的簡介

  另一傳說,基諾族是從普洱、墨江甚至更遠的北方遷來的。遷徙時曾經過昆明和峨山縣的“沒且竜”,後又輾轉至西雙版納的勐遮和勐養,最終定居於基諾洛克。基諾族的巫師為死者送魂,也都送往北方。

  基諾族來到基諾山,先定居在一個叫“傑卓”的山樑子上,至今人們仍把這塊地方稱為“特巴特前”,意為基諾人共有的地方。據說基諾族居住在“傑卓”時,以樹葉、獸皮為衣,以採集、狩獵為食,生活相當艱難。由採集狩獵經濟到山地農業經濟的轉化,是基諾族社會生活中的一個巨大進步,可是他們的旱稻種籽來得卻不容易。

  相傳,基諾人因得不到旱稻種籽,於是設法帶獵狗深入到產稻區,讓獵狗在谷堆上打了幾個滾,結果在狗毛裡帶回了數十粒稻種,此後稻種逐漸繁殖,就使基諾族進入了以種植旱稻為主的山地農業時代。

  基諾族尊奉諸葛孔明。傳說基諾族的祖先是孔明南征部隊的一部分,因途中貪睡而被“丟落”,進而以“丟落”附會為“攸樂”,這就是“攸樂”一名的來源。這些人後來雖追上了孔明,但不再被收留。為了這些落伍者的生存,孔明賜以茶籽,命其好好種茶,還叫照他帽子的樣式蓋房。

  基諾族男童衣背上的圓形刺繡圖案,據說是孔明的八卦,祭鬼神時也呼喊孔明先生。上述傳說的真實性雖有待考證,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代基諾族同漢族的密切聯繫。

  據現有的資料看,基諾族最早的隸屬關係可以追溯到1160年,叭真統一勐泐各部落,建立勐泐景龍金殿國時,基諾山即為叭真王族的世襲領地。元朝在雲南設置行省之後,西雙版納納入元朝的統治範圍。元朝政府設立徹里路,委任傣族土官進行統治。明朝改置車裡軍民宣慰使司,土司統治一直沿至清代。

  基諾山也是隸屬其轄地。清朝鄂爾泰任雲南總督時,為開拓西雙版納,於雍正七年(1729年)“江內六版納”,實行改土歸流,基諾山隸屬普洱府,雍正七年至十三年(1729年—1735年)在攸樂山的茨通寨築磚城,派騎兵、步兵約500人駐守該地,設攸樂同知。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因“煙瘴甚盛”,駐軍和行政官吏病死頗多,清廷撤消了攸樂同知,委任基諾族首領為“攸樂土目”,作為代理人直接管理基諾山區。

  後來基諾山區長期受傣族封建領主管轄,傣族封建領主“召片領”在基諾山頭人中委任“叭雅”、“扎”、“先”。民國年間,國民政府曾將基諾山歸小勐養鄉管轄,後又推行保甲制,在基諾族上層頭目中任命保長、甲長,於是,基諾山區形成“三位一體”的政治組織。

  1941年,基諾山約有8000人,共28個寨子,由於無法忍受國民黨政府的各種差役賦稅,基諾族人民在搓約等人的領導下發動了武裝起義,迫使當局撤職查辦了車裡縣縣長王字鵝,此後三年,民國地方政府不再向基諾族人民多加兵役賦稅。

  節日習俗

  基諾族的傳統節日以“特懋克”(一作“特毛切”)最隆重、最盛大。“特懋克”即過年,意為“打大鐵”,是基諾族人民為紀念鐵器的創制和使用而舉行的節慶。過去節日活動都以村寨為單位舉行,沒有統一的時間,大約在農曆臘月間,一般由“卓巴”來決定,一旦“卓巴”敲響大鼓時,便意味著開始過節了。

  1988年,西雙版納州人大常委會根據基諾族人民的意願,把公曆的2月6日至8日定為基諾人民的“特懋克”節日。節日期間,多數村寨都會湊錢買牛,組織隆重的剽牛活動。

  屆時,在卓巴的指揮下,一群手持標槍的男子,輪流把標槍投向被栓住的黃牛,牛被戳死後,幾個小夥子持刀先砍牛腳,而後割下牛臀部一塊肉祭祀,餘下的部分大家分食;還要用瘦牛肉、皮、血、苦膽、蒜、辣子、酸筍、檳榔、綠葉、酒做成名為“克勒剎”的涼菜,與3只鳥和飛鼠乾巴等一起作為禮物,送給鄰近村寨的長老家,並頌讚美之詞。剽牛後,各家的家長都要到卓巴家舉行祭鼓儀式,長老要設宴款待,跳“大鼓舞”。村民還要給鐵匠送些竹鼠,行打鐵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