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古印度的種姓制度是如何形成的?

  第一種姓婆羅門,是掌握祭祀文教的僧侶階級、祭司貴族,它主要掌握神權、占卜禍福、報道農時季節、壟斷文化,在社會中地位是最高的。其次是剎帝利,是掌握軍政的武士階級,包括國王以下的各級官吏,掌握國家中除神權之外的一切權力。吠舍,是商人、手工業者,也有從事農耕的農民階級,是雅利安人的中下階層,他們必須向國家繳納賦稅。

  最下層的種姓是首陀羅,指那些失去土地的自由民和被征服的達羅毗荼人,包括農人、牧人、僕役和奴隸,實際上處於奴隸的地位。

  現實中,婆羅門和剎帝利這兩個高級姓別佔據了古印度社會的大部分財富。他們作為統治階級,整日無所事事,憑藉殘酷剝削首陀羅來維持生計。各個種姓之間職業世襲,互不通婚,以保持嚴格的界限。那些因不同種姓男女所生的子女被稱做賤民,他並不被包括在種姓之內,因此最被社會所歧視。

  種姓制度在政治、經濟以及飲食等方面都深刻影響著印度的發展。

  政治上,種姓制度造成印度人民彼此仇視,缺少團結;社會等級分明,四分五裂。當外敵入侵破壞家園時,印度人民因種姓制度相互仇視,不能團結一致反抗外敵。所以印度的歷史實際上就是一部經常被外族征服的屈辱史。當印度擺脫殖民統治走向獨立時,種姓制度又將人們嚴格地劃分為十分鮮明的等級,造成選舉過程中難以化解的矛盾。所以人們之間經常發生鬥毆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