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李自成擁兵百萬兵敗的原因

  為了擺脫襄陽決策的錯誤帶來的影響,為了解決財政的危機,李自成不得不採取了大規模的“追贓比餉”行動。在北京,大順政權成立了“比餉鎮撫司”,由劉宗敏和李過主持,將明朝的勳戚文武大臣集中起來,嚴刑拷打,追贓助餉。雖然在短時間裡,得到了大批的財物,緩解了大順政權的財政壓力,但是,也給大順政權帶來了災難,使得大順軍紀敗壞,官員離心離德,為之後的敗亡埋下了隱患。

  另外關中到北京這一段,地勢平坦,無險可守,十分利於大規模騎兵的馳騁,對於清朝騎兵來說簡直就是自家的草場,這也導致李自成在一片大敗後,無法組織起有效的抵抗,被清兵追著打,最終死於九宮山。

  而南京不同,首先,江南未經戰火,人口眾多,經濟繁榮,是“魚米之鄉”,物產豐富。李自成若佔了江南,一定可以滿足大順軍的開支。另外,江南水系縱橫,河網密佈,對於善於野戰而不善水戰的清兵而言十分不利。李自成若能搶先一步佔據富饒的江南,便可以坐觀明朝抵擋清兵,而自己在江南偷偷的發展實力,待實力充足,可以乘著明清兩方兩敗俱傷之勢騎兵北上,掃平二國,一統天下。

  強盜思維使得李自成沒有看出顧君恩戰略的先天不足,貿然兵進關中,北上京師,使得大順失去了與清朝之間的緩衝,開始直面強大的清軍。最終一敗塗地。

  二.李自成輕視清軍和吳三桂。

  李自成進京後,沒有立刻進軍山海關,而是貪圖享樂,縱容士卒追贓助餉。李自成不是不知道清兵正在關外虎視眈眈,隨時都有可能進入中原。然而,滅明戰役的順利結束,極大地助長了李自成的囂張氣焰,他自以為大明已亡,天下已定,清朝不過是個蠻夷,不足為慮,而吳三桂也只是個亡國餘孽,只要自己稍加招撫,一定可以讓他為自己守住山海關。

  然而,事情的發展出乎李自成的意料,吳三桂居然拒不投降。李自成於是親率十餘萬大軍北上攻打吳三桂,當時吳三桂只有5萬兵馬,自知不是李自成的對手,無奈之下,只好投降了滿清攝政王多爾袞。野心勃勃的多爾袞早有入主中原的野心,吳三桂的投降正和多爾袞之意。

  李自成率軍抵達一片石,與吳三桂軍大戰,清兵為了觀察大順軍的虛實,隱藏遠處。兩軍交戰,大順軍氣勢如虹,越戰越勇,吳三桂漸漸不支。多爾袞乘機率軍殺出,李自成不備,大敗虧輸,精銳盡喪,不得退往北京。李自成深知自己兵敗,京城必定人心惶惶,加上自己之前的劫掠行為,必定使得城中人心不穩,因此京師不可守。於是,李自成在北京匆忙稱帝后,逃出了北京,將燕雲之地拱手讓給了清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