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石龍對石虎,買盡成都府!

  出川之後的第一仗就是順著長江東進,進攻湖廣地區。同年二月,張獻忠攻下長江重鎮襄陽,而襄陽是明王朝中南部地區的重要城池,裡面儲存著大量的錢糧軍械。

  但張獻忠並沒有貪戀這些財物,除了留下必要的糧草之外,他把襄陽倉庫裡數十萬兩白銀盡數分發給了周圍的百姓,因此張獻忠得到了湖廣數百萬群眾的愛戴與支持。

  緊接著,張獻忠揮師北上,渡過長江攻下樊城,切斷了明王朝與湖廣南部地區的聯繫;公元1642年二月,張獻忠乘勝追擊,攻下了廬州等地,把勢力範圍擴展到了安徽地區,並在巢湖訓練水軍。

  到了公元1643年,張獻忠攻佔武昌府後,自立為“大西王”,張獻忠控制了湖南全部,及湖北南部,廣東、廣西北部的廣大地區。

  公元1644年1月,為了驅趕駐紮在四川的明軍,張獻忠再次率軍入川作戰,同年十月基本上肅清了四川境內的所有明軍。張獻忠認為時機成熟,於同年十一月在成都稱帝,“大西國”正式成立。

  而此時正值滿清南下之際,剛建立的大西國一改“堅決抗明”的國策,改為“聯明抗清”。而滿清面對這個稱霸東南的大西國皇帝也是多次勸降,但都被張獻忠回絕了。

  後來張獻忠和他的大西國還是被滿清擊敗了,傳說,張獻忠在失敗逃亡之前,打算把他這些年搜刮來的財寶通過長江水路一併帶走,但後來張獻忠兵敗身死,這些寶藏從此就下落不明瞭。

  一直到現在,張獻忠和他的“沉銀寶藏”仍舊是史學界上的謎團,直到2017年,在一次轟動世界的考古發掘中才揭開了這個寶藏的神秘面紗。

  沉銀秘寶,重見天日

  2015年,四川警方了破獲一起重大的文物盜掘案,讓這個傳說中的寶藏重新回到了人們的視線裡。

  在這起驚天盜掘案中,警方查獲了價值超過3億元的一大批文物,經過專家鑑定,這些文物正是當年大西國的文物,這個發現讓整個史學界轟動了:這難道就是當年張獻忠的“沉銀寶藏”嗎?

  隨後考古學家們趕赴四川眉山市彭山區的盜掘現場進行實地考察,根據盜墓賊交代的線索進行搶救性發掘。

  最終,考古隊花費四個月的時間,用了二十多臺抽水機將湖水抽乾,這才讓沉睡了數百年的“大西國”寶藏重見天日。

  那麼問題來了,這些寶藏真的是大西國張獻忠的寶藏嗎?張獻忠又是如何獲得這些數量驚人的寶藏的呢?

  據說當年張獻忠攻下武昌府之後,處死了明王朝的楚王朱華奎,並且佔領了楚王府,搜刮了楚王府內大量的金銀財寶,用數百輛馬車也沒拉完,史書記載道:“盡取宮中金銀各百萬,輦載數百車不盡”。

  根據這個記載,史學家推測,彭山區發現的寶藏很可能就是張獻忠從武昌楚王府裡搜刮來的金銀財寶。

  不光如此,張獻忠還是個十分愛財的人。稱帝后不久,他就開始大肆在四川、湖廣等地區搜刮錢財,甚至開始在全國範圍內劫掠各地富商。

  張獻忠把手下搶來的財寶進行了非常嚴格的管理和把控,甚至把“不準私藏錢財”寫進了大西國的法律裡,還規定了“一旦發現私藏錢財就地斬殺”。在這樣嚴苛的規矩下,可以說當時整個四川湖廣地區的財寶都落入了張獻忠手裡。

  有史學家粗略的估算過,按照史書上的記載,張獻忠當時搜刮了超過一千萬兩白銀,如果算上黃金、珠寶等財物,摺合成白銀的話,價值估計超過一億兩以上!

  這是個十分驚人的數字!要知道明末清初白銀一兩的購買力摺合成人民幣的話,大約在300元左右,要按這樣算的話,那麼張獻忠當皇帝那幾年搜刮的財富多達300億!

  雖然張獻忠搜刮了這麼多的財寶,但是還沒來得及享受他就遭到了清王朝的討伐,並且一敗塗地。據傳說,張獻忠生怕他的這些財富落入清人手裡,又擔心陸路運輸被清軍封鎖,於是改走長江水路將財寶轉移出四川。

  在四川當地的傳說中,張獻忠把這些財寶裝在了掏空的竹筒裡,然後投入長江,準備跑到長江下游狹隘的地方再打撈上來。但是在逃跑途中遭到了清軍的襲擊,張獻忠中箭身亡,這些財寶也就成了無主之物,沉入了江底。

  張獻忠稱帝后,由於對巴蜀各地豪門富戶不斷掠奪,引發明朝剩餘將領抵抗,大西軍在四川根基一直不穩。大順三年(清順治三年,1646),肅親王豪格和吳三桂受命進軍西南。

  此時,四川境內打著明朝旗號的也彙集十萬人左右,大西軍張獻忠處於內外夾擊的不利局面,這時就想要離開四川,設法轉移和秘密儲存寶藏。最熟悉的一幕就是大批船隻從成都進發,到彭山縣江口鎮與明朝將領楊展激戰失敗,就有了“江口沉銀”一事,如今已經得到考古發掘的證實。

  楊展,四川嘉定人(今樂山市),崇禎十年(1637)武進士第三名,早年追隨楊嗣昌打擊李自成張獻忠,授參將。崇禎十七年,張獻忠進攻成都,楊展與曹勳被俘,尋機跳江逃往新津。南奔犍為(今樂山市犍為縣)召集人馬反抗大西軍,反攻嘉定和敘州(今宜賓市),被孫可望連連擊敗,退至仁懷(今貴州遵義市所轄仁懷市),得到南京方面弘光帝任命的兵部尚書兼都督川湖雲貴軍務王應熊支援,楊展意外有了轉機。

  王應熊為重慶府巴縣樂磧人(今重慶市渝北區洛磧鎮),受命總督數省,給銀三萬兩,賜尚方寶劍。王應熊名為督師,其實手下根本無師可督。王應熊散盡家財,招兵數千人,開府遵義,推薦一批川將羅於莘、侯天錫、曾英、王祥,包括前來投奔的楊展。

  隆武元年(1645)八月引軍進到巫山,組織川東一帶力量追擊大西軍,發展至八萬人,楊展與皮熊領軍收復永寧(今瀘州市敘永縣),過魚腹關經合江返回嘉定,在川南繼續擴大明軍勢力,這才有了在彭山縣打敗張獻忠的力量。

  張獻忠敗退回成都,分兵給四子。傳說張獻忠當時就在成都安排好剩下寶藏,然後才決定北上同清軍決戰,由大西軍叛徒劉進忠引豪格部將鰲拜大破鳳凰山營地,張獻忠身死,年僅四十歲。

  但是,關於張獻忠最後如何處理寶藏的,說法一直很多。江口大戰之時,張獻忠隨身帶走一批財寶是無可爭辯的事實,是否為全部寶藏?

  雖然經過當地政府多年的挖掘,已經挖掘出了一大批金銀首飾文物,卻難以相信這是張獻忠的全部家當。

  史料流傳比較廣的一個說法是,張獻忠令人截斷錦江,在河底挖了幾個數丈深的大坑,把剩餘的金銀財寶全部埋入坑中,這就是傳說的“錮金”,見《明史》相關記錄,“用法移錦江,涸其流,穿數仞,實以精金及其他珍寶累萬萬,下土石築之,然後決堤放水”,後來許多野史筆記也有類似說法,只不過矛盾的地方是時間有差別,有認為1645,也有認為是1646年。

  也有說法說張獻忠把這些財寶裝在了船上,準備順江東下逃往湖北,但路上遇到了事故,張獻忠與他的財寶一同沉沒在了江底。

  這些都是四川本地的傳說,直到2017年,隨著眉山市“江口沉銀遺址”的發掘,才讓這批價值連城的“沉銀寶藏”重見天日,。在遺址中,出土了數以噸計的金錠、銀錠和其他珍寶,總數多達三萬多件,其中最具代表性、最有價值的就是“西王賞功錢”銅幣。

  到現在,經過三次水下考古發掘,江口沉銀遺址共出水文物52000餘件,其中包括備受關注的蜀王金寶、虎鈕永昌大元帥金印、西王賞功金幣和“蜀世子寶”金印等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