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波蘭和俄羅斯數百年恩怨

  基輔和斯摩稜斯克等斯拉夫人居住的名城,都控制在波蘭手中,波蘭與俄國在白俄羅斯和烏克蘭反覆拉鋸戰,雙方所轄的哥薩克人,也相互侵襲。在烏克蘭地區,俄、波和奧斯曼土耳其及其藩屬克里米亞汗國三方反覆廝殺長達百年。

  值得一提的是,由中國的蒙古族於17世紀中期在伏爾加河流域建立的土爾扈特汗國,也參與了俄波之爭,該汗國曾出動騎兵幫俄國盟友攻打波蘭。波蘭曾試圖勸說土爾扈特人西遷到波蘭控制下的烏克蘭西部,倒戈幫助波蘭對俄作戰,但沒成功。17世紀末,俄國吞併了原來在波蘭控制下的第聶伯河東岸和基輔城,初步改變了與波蘭的力量對比。但直到18世紀中期,俄國才取得對波蘭的壓倒優勢。

  3.長期戰亂讓波蘭人口下降

  俄羅斯史學家喜歡說,在俄羅斯外交面臨的三大根本問題中,彼得大帝解決了一個,即瑞典問題;葉卡捷琳娜大帝解決了另外兩個:土耳其問題和波蘭問題。1652年,波蘭的貴族共和制由於自由否決權的確立,全國逐漸走向無政府狀態,國家對外防禦力量減弱,遭到了所有鄰國(瑞典、俄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普魯士和奧地利)的進攻。

  從1648~1720年,在波蘭的國土上一直進行著戰爭,特別是兩次北方戰爭(1655~1660年;1700~1720年),對波蘭經濟的破壞尤為嚴重。

  據劉祖熙的《波蘭通史》介紹,經過1655~1660年的戰爭,波蘭全國人口減少了1/3,降到600萬到700萬。到17世紀末,人口逐漸上升,經過新的戰爭,到1725年,人口又降到700萬。戰爭的破壞和農民的貧困化引起了農業生產的急劇下降。戰後農業產量僅為戰前的40%。

  4.俄國三次參與瓜分波蘭

  到18世紀中期,波蘭受到3個鄰國——俄國、普魯士和奧地利的包圍,這3個國家總兵力為80萬,但波蘭只有1萬軍隊。這樣的情況下,波蘭已處於被瓜分的危險中。1766~1768年,俄國和普魯士藉口波蘭境內的東正教與新教教徒的問題,強迫波蘭政府授予這些人與天主教徒一樣的平等權利。但是,波蘭國內組建了巴爾聯盟,反對波蘭政府的讓步。法國支持巴爾聯盟;土耳其以捍衛“波蘭的自由權利”為名向俄國宣戰。最終,俄軍擊敗了巴爾聯盟及其盟友。

  1772年,波蘭被俄國、普魯士、奧地利3國第一次瓜分。1793年,波蘭被俄國和普魯士第二次瓜分。1794年,俄國和普魯士軍隊再次攻入波蘭,俄軍將已放下武器的兩千名波蘭軍民投入維斯瓦河淹死。1795年,波蘭被俄國、普魯士第三次瓜分,波蘭亡國。

  到了法國大革命時期,拿破崙建立了“華沙大公國”,波蘭人翻身得解放。1812年,10萬波蘭大軍追隨拿破崙侵入俄國,波蘭是除了法國外,出兵最多的國家。在拿破崙看來,除了法軍,只有波蘭軍隊最可靠,因為波蘭是為自己民族的生存而戰。拿破崙甚至把入侵俄國的戰爭,稱為“第二次波蘭戰爭”。

  在這次入侵中,莫斯科毀於大火。拿破崙失敗後,華沙大公國再次被俄、普、奧三國瓜分。此後俄國多次鎮壓波蘭起義。一戰中,波蘭成為俄軍與德、奧匈軍反覆拉鋸的戰場,最終被德軍佔領。根據1918年的佈列斯特和約,新生的蘇維埃俄國放棄波蘭的全部領土,波蘭的獨立在巴黎和會上獲得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