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元朝徵日失敗的內幕故事(一)

  在忽必烈發動第一次東征日本戰爭的同時,南宋依然是它的軍事推進重心。比如在公元1274年12月,從襄陽出發的伯顏足足率領戰船一萬艘戰船進入長江,與南宋水軍進行交鋒,而第一次東征日本之時忽必烈只是派遣了九百艘高麗式戰船。

  當時其戰船的大小沒有現在戰船大小規模。不要覺得太過誇張,誤解。

  江南戰區的軍事進展卻比忽必烈預想的要順利。顯然,隨著襄陽、樊城、臨安等重鎮的陷落,南宋朝廷已經失去繼續抵抗的意志。

  公元1276年2月5日,與中國北方政權對峙長達一個半世紀的南宋政權基本落下帷幕南宋首都臨安城陷落,七歲的宋恭帝和謝太后在驚恐中向元朝投降。

  從海路逃離臨安的陳宜中、張世傑等人,又擁立皇太子為帝,改年號為景炎元年,在福建、廣東等沿海地區繼續抗元活動,並且他們手中也有一支不可小視的陸海軍力量。

  當中國大陸的戰事沒有結束之時,元朝無法調集充分的人力物力開闢大規模的第二戰場。而當南宋已經基本平定,元朝當然要回過頭來繼續進行遠征日本的工作。

  公元1277年12月,對於忽必烈來說,高麗發生了一件不愉快的變故,可以認為是第二次東征日本前的一個小插曲。

  在那裡,有人密告高麗將軍金方慶私藏兵器戰艦,試圖攫取高麗政權,並起兵反元。甚至連高麗國王對忽必烈的忠誠度也被人猜疑。因證據不足,一時未作處理。

  第二年1月,與金方慶同朝為將又同樣被元世祖倚重的高麗大將洪荼丘接手了這個案子。他與金方慶素來不和,雙方矛盾的焦點在於權力的爭奪。他以酷刑逼迫金方慶招供,在冰天雪地裡金方慶“肌膚凍如潑墨”,但是金方慶這位身經百戰的將軍沒有招供。

  忽必烈沒有聽從洪荼丘的一面之詞,將金方慶召回元大都,試圖將金、洪二人矛盾作淡化處理,還給予高麗政府更多的自治權。這一年,他賜給高麗國王一枚“駙馬高麗王”金印。

  忽必烈未必對金方慶沒有絲毫的懷疑,作為一個在馬背上出身又試圖以“漢法”治國的帝國元首,他很清楚人性是什麼東西。臣屬的忠誠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取決於皇帝的實力。

  南宋抵抗勢力終於在公元1279年2月被元軍蕩平。

  崖山一役,南宋丞相陸秀夫揹負八歲小皇帝跳海赴死,海上浮屍十萬眾,給南宋王朝徹底畫上了句號。那位幼小的帝王和他的數萬主動赴死的臣民,認為自己死得其所。

  緊接著,忽必烈命江南的揚州、湖南、贛州、泉州四省建造軍艦六百艘備徵日本。

  日本學者中島樂章這樣推測:“在第二次遠征日本所用戰船中,東路軍九百艘戰船全部由高麗建造,而可以得到確認的江南所造戰船,僅有至元十六年(即1279年)的六百艘,其中泉州所造戰船,僅有五十艘。且不論《元史》中沒有記載的造船數,單從當時最大的海港泉州的造船數僅有五十艘這一點來看,新建造戰船也不過數百艘。

  而第二次遠征日本時,江南戰船總數竟有三千五百艘,其中大部分極有可能是元軍截獲、接管原南宋水軍的戰船其中內河船舶又居多由於內河戰船吃水較淺,抗暴風雨能力較弱”

  在下達造船命令之後,元世祖又召見南宋降將范文虎,問其東征方案。

  作為一名戰將和降將,范文虎當然想立即立下戰功,但是他又試圖通過和平的方式解決日本問題。他建議元世祖,在出徵之前由他以南宋舊臣的立場再派一次赴日使者,希望能夠說服日本來朝。忽必烈並不反對。

  於是范文虎的兩名使者周福和欒忠被派向日本,在6月下旬到達博多灣,為表示善意,他們甚至帶了一名日本在華留學僧一起前來。

  事實證明,這次出使行動是典型的狗尾續貂、自討無趣之舉,鎌倉幕府已經殺過一批使者,北條時宗不在乎再殺一批。就連態度相對和緩的京都朝廷都認為“亡宋舊臣直奉日本帝王之條,誠過分歟!”

  周福和欒忠在博多被斬首。

  元世祖忽必烈也可能根本對這次出使沒有寄予絲毫希望。

  公元1281年正月,忽必烈召集阿剌罕、范文虎、忻都、洪荼丘等將領,親自主持召開東征日本軍事會議。

  元朝最終確定設置徵日司令部“徵收日本行中書省”,並將東征大軍兵分兩路:一路以洪荼丘、忻都、金方慶為首,率蒙古、高麗、漢軍四萬人、舵工水手一萬七千人,分乘戰艦九百艘自高麗合浦出港;一路以阿剌罕、范文虎為首,率江南軍十萬人、戰船三千五百艘,自寧波港出發,這批江南軍隊還受命攜帶農具、稻種,意圖赴日屯田,以為長久之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