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名妓李師師,後為商人妾?

  至於她是如何逃出開封圍城的,不得而知。以她的聰明才智,化妝隱匿民間,藉機隨難民潮南下,也不是沒有可能。

  李師師逃去了南方

  李師師到底去了哪裡?

  靖康元年春天的某日,在前往江南的官道上,有位讀書人見過一個面容憔悴的女子,據說正是李師師。在她那略含憂思的目光裡,讀書人分明讀出了淒涼,除了淒涼,還是淒涼。這個讀書人就是評話小說《宣和遺事》的作者無名氏。本朝人說本朝事兒,值得相信嗎?您看著辦。總之前路漫漫,何處是歸程!

  評話小說若不可信,那麼張邦基的《墨莊漫錄》總還可信吧。

  張邦基,南宋高宗時人,他在書中說:“政和間,李師師、崔念奴二妓,名著一時”;又說,李師師流落浙江,“士大夫猶邀之以聽其歌”,但“憔悴無復向來之態矣”。這一記載,被後世許多史家所認同。

  看來李師師確乎逃到了江南。

  我們或能想到當時的場景:一個三十歲左右的女子,色未衰,藝未荒,又曾是皇帝的情人,陡然遭遇家國破碎的打擊,顛沛流離的磨難,心灰意懶的情狀,委實就在眼前。曾經的紅男綠女、歌聲沉醉、慾海橫流,都已如夢似幻,成為過眼雲煙,唯有“縷衣檀板”以苟且度日罷了。

  也有人在湖湘間發現了李師師的芳蹤。

  1141年,南宋詩人劉子翬遊歷湖湘,有當地商人拿出女子肖像一幅,求題詩,子翬見畫中人竟是李師師,乃大驚,復唏噓不已。作詩曰:

  輦轂繁華事可傷,師師垂老過湖湘。

  縷衣檀板無顏色,一曲當年動帝王。

  劉子翬,朱熹的老師,北宋末名臣劉韐的兒子,理學家。劉韐在靖康之難時奉命出使金營,拒絕金人誘降,自縊而死。

  其時劉子翬已然三十歲,這份國仇家恨當刻骨焉,若借李師師之死煽動百姓抗金,倒是可能,何以自承李師師逃脫了金人之毒手呢?另外,他的《汴京紀事詩》,在學界有“詩史”之譽,可信度極高。

  當然,這也並非孤證。

  明代有本青樓傳記(注意,是傳記)《青泥蓮花記》也雲:“靖康之亂,師師南徙,有人遇之湖湘間,衰老憔悴,無復向時風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