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乾隆:“無用腐儒!”

  紀曉嵐還是一個真性情的人,易喜易怒,喜歡道聽途說,到處講述自己的離奇經歷,甚至屢屢對好奇者脫下鞋襪,展示自己那宛若裹足的尖腳。他的日常生活也迥異於常人:不吃米麵,飲食以肉為主,一頓兩三斤;雖喜食肉,卻絕不吃鴨肉,總覺得鴨肉腥穢,難以下嚥,一次不慎誤食,立刻大吐;善吸菸,用一支很大的煙鍋,人稱“紀大鍋”。

  紀曉嵐確實是一個有趣的人,關於他的奇聞異事從乾隆時期就開始廣為傳播。人們欣賞和喜愛他的機智,又在流傳中添油加醋地加以演繹,甚至無中生有,把不相關的事,如與和珅的水火不容也附會在他身上。實際上,歷史上的紀曉嵐從來沒有戲弄過和珅,反而在好友曹錫寶上折彈劾和珅時從旁勸阻。紀曉嵐之所以被塑造成影視劇中不懼權威的理想人物,只是凝聚了民間對其幽默、正直、機智和才學的想象。

  朝中寵臣變成階下囚

  作為傳奇人物,紀曉嵐的幽默機智遮掩了他的真性情;作為官員,他的飛黃騰達掩蓋了他的坎坷與心酸。

  紀曉嵐和其他人一樣,是通過科考進入仕途的。相比於屢試不第的蒲松齡,紀曉嵐幸運得多:17歲應童子試,成為秀才;24歲參加鄉試,名列第一;31歲高中進士,廷試二甲第四名,賜進士出身,選為翰林院的庶吉士,從此開始了他漫長的文學侍臣生涯。

  紀曉嵐在翰林院期間一個主要任務就是扈從伴駕,寫作詞章。乾隆皇帝也是一位詩人,創作了大量詩歌,所以紀曉嵐寫作了不少恭維、唱和的詩作。這類詩歌往往四平八穩,以歌功頌德為主,現在看來無甚意味,但在當時對於紀曉嵐來說卻非同一般。它們為紀曉嵐贏得了乾隆皇帝的歡心,得到“天語嘉獎”,而乾隆皇帝的賞識,對紀曉嵐的一生都有決定性的影響。火山文學

  從1756年進入翰林院,到1768年晉升為侍讀學士,紀曉嵐度過了一段順利平靜的時光。因為乾隆皇帝的賞識,他得以步步高昇:1763年官任福建學政,升侍讀;1768年,按常規本來應該外出任職,準備補授貴州都勻府知府,但乾隆皇帝因為他學問素優,認為出任地方官員不能盡其所長,特命加四品銜,留任左春坊左庶子,提拔為翰林院侍讀學士。這種破例提拔在當時社會是很榮耀的。

  然而,就在紀曉嵐春風得意、躊躇滿志的這一年,人生出現戲劇性的逆轉,獲罪落馬,昔日朝中寵臣,今日階下罪囚,被髮配到烏魯木齊。

  導致紀曉嵐人生出現重大轉折的是盧見曾案。1768年,剛剛上任的兩淮鹽政尤拔世向鹽商索賄不成,上奏摺揭發上一任鹽政普福,說他在任職期間營私舞弊、挪用公款,由此引發乾隆皇帝的震怒,下令徹查。因歷任鹽政均有營私侵蝕行為,已退休很久的兩淮鹽運史盧見曾也被捕入獄,乾隆皇帝下令“即行嚴密查封,無使少有隱匿寄頓”。然而查抄盧家時卻發現他家中沒有什麼值錢之物,乾隆皇帝很生氣,認為是有人通風報信,使得盧家轉移了財產。隨後,查明通風報信的人就是紀曉嵐。

  紀曉嵐和盧見曾是什麼關係呢?

  紀曉嵐有3子3女,長女嫁給了舉人盧蔭文,而盧蔭文的祖父就是盧見曾。當時紀曉嵐已晉升為侍讀學士,得以出入宮廷,聽到一絲風聲後就告訴女婿盧蔭文,朝廷正在查辦兩淮鹽務。盧蔭文隨後又見到了過從甚密的郎中王昶,王昶告訴他是歷年鹽引的積弊被揭發了,於是他趕緊送信回家。結果自然是悲慘的,紀曉嵐和王昶因洩密獲罪,主犯盧見曾則死在獄中。

  紀曉嵐的這段經歷在史書上找不到什麼痕跡,民間的版本卻是生動有趣:紀曉嵐既擔心姻親,又顧慮惹禍,於是用空白信封密封了鹽和茶葉,命人連夜送往盧家。盧見曾最初不解,再三揣摩,悟出了其中的秘密:鹽案查(茶)封,於是馬上轉移資產。

  民間還流傳著紀曉嵐應對乾隆皇帝訊問的精彩回答:“皇上嚴於執法,合乎天理之大公;臣惓惓私情,猶蹈人倫之陋習。”乾隆皇帝聞言,為之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