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為人知的的歷史趣事 作品

威猛老丈人!

  他的政治眼光獨到,政治本身是場賭博,沒有誰是永遠的贏家。當時,高歡與宇文泰的勢均力敵,走與留其實是要賭一定政治智慧的。當時,成千上萬的人往洛陽方向奔跑,惟獨狐信隻身一人逆向而追。他在爾朱榮滅門之後,高歡新貴崛起之時,依然不改初衷,要北魏傀儡孝武帝同進退。

  可憐的北魏孝武帝逃出虎口,卻又落入宇文泰的狼窩。但對獨狐信來說並非什麼壞事情。宇文泰是他幼年時的朋友,他曾被授意去接管軍隊時,宇文泰已經成了當然統帥,他毫無怨恨之意地返回。這些為他今後政治生涯打下了基礎。

  宇文泰要取北魏而代之。北魏氣數己盡,獨孤信自然只能順水推舟。宇文泰效法周文王,讓其子來改朝換代(篡權者往往弄得冠冕堂皇,曹操也是這樣效法的)。獨孤信在宇文泰死後被定為八大柱國大將軍,自然深得宇文泰的信任。

  獨孤信聯姻的眼光何其了得。宇文泰為了更深一層讓獨孤信為自所用,讓獨孤信長女與長子宇文毓聯姻。可惜獨孤信女婿宇文毓生性軟弱,長女未享受皇后之福,成為皇后三個月時一病而夭。這一短暫的皇后生涯,卻給獨孤信在中國第一岳父地位上奠定了堅實地基礎。

  第二個女婿乃是楊堅,眾所周知的隋朝開國之君。獨孤信養育出了歷史上著名的皇后——獨孤珈羅。

  楊堅之父楊忠,曾是獨孤信的部屬,兩家有世交之情。如果說大女嫁給宇文泰長子,有某種被動的成份在的話,小女14歲嫁給楊堅,主動權則在獨孤信之手。

  據說鑑於大女婿的軟弱,他要把小女嫁給陽剛之氣十足的楊家。還有另一說,楊堅有異相,玉柱灌頂。通俗地說法是鼻樑長到了額頭之上。此人被判斷今後必大富大貴。儘管小女尚幼,獨孤信不得不提早下手,親自安排了這次婚姻。

  日子平靜地過了幾十年。獨孤信的外孫女楊麗華復又嫁給北周的宇文家,成為天元皇后(四大皇后之一),這是題外話。

  順便說一下獨孤家的小女獨孤伽羅,是歷史上一位了不起的皇后。先是鼓動大夫篡權,楊堅篡位後,每次臨朝皇后必守在屏風之後,把持朝政。史書這樣記載楊文帝“帝寵憚(又愛又怕)”。楊文帝臨幸了一位宮女,她在文帝上朝時將殺之。氣得文帝離家出走。當然,廢長立幼,使隋之江山淪為四姐之子李淵之手,她亦功不可沒。

  再說李淵之母,這位元貞皇后。儘管史上少有記載,她的皇后亦是李淵追封的。這同樣不會抹煞獨孤信第一岳父的歷史地位。想想看,中國歷史強大的王朝,外甥是太上皇李淵,外孫則是天可汗,整個唐李王朝是他獨孤家族的血統的延續。所以,史家稱唐李王朝,總會補提一句,有鮮卑血流。他們不知是在扼腕嘆息呢?還是以為兩種血統嫁接的王朝才有強勁的生命力。總之,大漢族主義者的心情尤其複雜。

  三朝國丈,把他推到一個歷史高度。

  1980年,陝西地區的一位少年,在野地裡發現了一個14方的煤精印(是鍺煤的一種,堅固而細膩),8稜多面體,5種格式,47個古篆字,各種稱謂之印。少年交給了縣文化館。文化館一時難以判斷為何物,用紙包上隨手而放。幾年以後,一群文物工作者查看文物時,其中有位篆刻家驚呼:“獨孤信的印。”

  獨狐信在千餘年後不甘寂寞地冒了出來,任世人評說。

  獨孤信在魏分東西之際毅然舍家為國,選擇西魏。此後,他苦苦跟隨宇文泰達幾十年之久,為他出生入死,屢建奇功,竭誠盡忠。正是在獨孤信這樣一批英雄豪傑的鼎力相助之下,宇文泰的勢力不斷增大,羽翼日漸豐滿,使得西魏政權最終瓦解,宇文氏建立了自己的天下。獨孤信也因此從西魏末相變為北周開國元勳。

  只是“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如同歷史上眾多的開國元老一樣,獨孤信雖辛苦一卓,功勳卓著,竟不得善終。西魏末年,他始遭嫌忌,雖官爵累加,權力卻被架空,到北周開國之際,竟被迫飲鴆自盡,溘然逝去。

  不過在其身前身後,有三個女兒先後封為皇后,諸子亦加官進爵,正如《北史》所謂“三代外戚,何其盛哉”。

  這也許是九泉之下的他唯感欣慰的吧。

  獨孤信,出生在一個小鮮卑部落的酋長之家,原名獨孤如願。說到這個人,偶不得不囉嗦一下北魏末年的六鎮起義。著名的孝文帝進行漢化改革時,將都城從平城(山西大同)南遷到了洛陽。此後北方的六個軍事重鎮變得不重要了。從前鎮守六鎮的全是貴族子弟,現在新添的盡是些流放犯。少爺兵們眼見工資獎金一月比一月少,最後落得跟流放的一個待遇,能不惱火嗎!大呼造反有理,六鎮相繼叛亂。

  千萬別小看了這場起義,北齊高氏,北周宇文氏,統一中國的隋朝楊氏,建立大唐盛世的李氏,全是在六鎮烽火中打出頭的。大帥哥獨孤如願也如這般登上了政治舞臺。在起義第一輪,獨孤如願站在朝廷這邊,跟著親政府的賀拔氏父子殺死了起義將領衛可孤,出了點小名氣。起義第二輪中,不知怎麼地進了葛榮領導的反政府武裝。